在中国古代
有过一位非常特别的海洋生物研究者
他编写了一部叫做《海错图》的书
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生物大全
但这本书画风独特,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不信?先上几张图让你信服~
这是《海错图》里的鳄鱼▼
这是《海错图》里的海和尚▼
这是《海错图》里的人鱼▼
这是《海错图》里的动物▼
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很想买?
告诉你,你根本买不到!
因为这本书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不过,你不要沮丧
因为一本关于他的笔记
也是十分好看的呢
那就是深受《海错图》吸引的
科普达人张辰亮写的《海错图笔记》
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海错图笔记》除了有趣外,更重要的是纠正了《海错图》中很多不靠谱之处,由于时代所限《海错图》中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海错图笔记》由30篇精彩的海洋生物笔记,50余张清代古书原版图,余张物种照片组成,作者抽丝剥茧地解读出《海错图》里暗藏的生物密码。其幽默风趣的文风、千奇百怪的生物图鉴,为读者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海洋科普~
比如:
请输入标题bcdef
钓带鱼时,会发生一种神奇现象。《海错图》画的就是这个场景:一只带鱼咬钩后,另一只会咬住它的尾巴,从而被一起提出水。这不是谣传,今天人们钓带鱼时,仍能看到这种奇观。有时甚至能一次提起三四条带鱼。闽南有渔谚“白鱼相咬尾”、“白鱼连尾钓”即此。
这种行为引发了人们的想象。《物鉴》等古书还添油加醋,说带鱼本来就是一个叼着一个的尾巴,排成队游泳的。只要抓到一条,就能像拽缆绳一样拉起“带鱼链”,源源不绝。等船装满了带鱼,渔人就举刀斩断鱼链,把剩下的扔回海里。
聂璜显然不相信这种夸张的描述,他问了渔民,渔民告诉他:“带鱼咬钩后,在水中挣扎。旁边的带鱼为了救它,会咬住它的尾巴拽,结果自己也被钓上来了。但是顶多两三条而已,什么几十条连成串的都是瞎传,不要信。”
在今天看来,这个渔民的“辟谣”只对了一部分。带鱼连串确实没有数十条那么夸张,但它们咬尾巴不是为了救同伴,而是同伴的挣扎引发了它们的食欲。
带鱼虽然平时结队而行,看似和睦,但其中一只有难,其它的不是去营救,而是立刻扑上去啃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曾经解剖了条东海带鱼的胃,发现35%的食物是其它带鱼。渔民钓带鱼时,上钩率最高的鱼饵也是带鱼肉。可见它们非常喜欢捕食同类。所以被连串钓出水,也怨不得别人了。
请输入标题abcdefg
觉得不过瘾?
那就去买一本
痛痛快快感受下吧~
对了,这本书也很适合与孩子共读呢
闲暇的时间拿出来读一读
不仅逗趣好玩
还可以开拓我们的海底世界观呢~
长按识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