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方案设置
应遵循“1+X”原则
昨天我们介绍了“1”,
即体检的必查项目
《体检项目该如何选择(上)》
(点击蓝字回顾)
由于个体普遍存在
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
个人病史、家族病史等差异。
▲
选择体检方案时,
除了必选项目以外,
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加项。
今天接着聊“X”
即专项体检项目
01
三高人群
1、同型半胱氨酸:
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有效预警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等病变。
2、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血管特异性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动态监测指标,为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3、肾素-血管张素-醛固酮:
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某些肾病(如近球小体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心脏超声:
用于判断心肌的增厚、心腔的扩大;对心肌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并发症及肺心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5、全自动无创动脉硬化检查:
总体性评估肢体动脉的硬化程度,间接提示全身动脉硬化程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有重大意义。
6、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以无创方法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诊断高血压分型及指导高血压用药等有积极意义。
7、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
客观记录24小时内心电图和/或血压的变化情况,可发现隐匿病情,利于整体评估。
8、脑血管多普勒(TCD):
了解颅内各动脉及其分支的血供、血流及血管弹性情况,判断有无硬化、狭窄、缺血、畸形、痉挛等病变。
9、血液流变学:
反映血液红细胞粘滞性及流动性的指标,可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0、眼底照相、眼压测定:
眼底照相可发现玻璃体、视神经、黄斑、视网膜疾患;眼压测定是青光眼的初筛项目。眼底照相和眼压测定还可判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对全身小血管的影响情况。
11、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有效反映过去8-12周的血糖水平,可作为筛查糖尿病和监测糖尿病治疗疗效的指标。
12、糖尿病风险筛查:
糖基化终产物(AGE)是糖尿病早期风险因子,检测皮肤AGE光谱特征参数,反演糖基化终产物积聚水平,进而早期预警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3、人体成分分析:
对肌肉、脂肪,水份等组成比进行分析,判定比例正常与否,综合评估身体状况;还可用于各种减肥治疗的疗效评价。
02
消化系统症状
1、13C/14C呼气试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呼气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首选方式。
2、胃癌三项(胃蛋白酶I、胃蛋白酶II、胃泌素17):
用于胃癌高危人群、胃癌早期及胃癌癌前病变的筛查;萎缩性胃炎的辅助诊断;胃粘膜功能的动态监测;胃癌术后复发的判断。
3、电子胃镜、可控巡航胶囊胃镜、胶囊肠镜:
排查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胃癌、肠炎、肠息肉、肠癌等疾病。
4、肝脏硬度、脂肪含量检测:
作为肝脏脂肪性病变和纤维化的早筛手段。对于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03
呼吸、风湿免疫、血液系统等
1、肺部CT:
对肺部创伤、感染性病变、肿瘤等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还可显示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备孕、已孕及哺乳期妇女不适合)
2、肺通气功能检测:
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有重要意义。
3、甲状腺功能五项:
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炎等疾病。
4、尿碘浓度检测: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要微量元素,机体摄碘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尿碘浓度大致反映人体碘摄入水平,进而指导治疗。
5、抗O、类风湿因子:
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6、血沉:
其加快可能与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肝硬化、恶性淋巴瘤等相关,需结合其他指标共同判断。
7、性激素六项:
包括雌激素、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孕酮、睾酮,是闭经、性早熟、妊娠、不孕不育、泌乳素瘤等疾病的观察指标。
8、电解质检查:
主要检查机体有没有因为饮食不合理、腹泻、慢性疾病、服药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9、声阻抗检测:
了解中耳炎症、咽鼓管功能、镫骨肌反射,一般用于鉴别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混合听力损失。
10、淀粉样蛋白A: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广泛应用于感染、炎症、外伤、肿瘤等的诊断。
11、超敏C反应蛋白(CRP):
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除用于诊断炎症性疾病,还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12、抗凝血酶-Ⅲ(AT-Ⅲ):
抗凝血酶Ⅲ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最重要的阻碍因子,控制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可反映机体抗凝系统的功能。
13、TEG快速检测:
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对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凝血因子缺陷疾病、纤溶亢进性疾病有诊断意义。
14、凝血四项:
血栓性和出血性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对肝病、感染、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15、D-二聚体:
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其升高提示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16、过敏源筛查(Phadiatop):
是常见过敏原的优化组合,有助于确诊/排除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
04
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
1、颈椎、腰椎正侧位片或CT:
了解颈、腰椎生理曲度、椎体结构、软组织等情况,用于筛查颈椎、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骨质疏松、退行性改变等疾病。(备孕、已孕及哺乳期妇女不适合)
2、骨密度检测:
评估骨密度水平,用于诊断骨质减少、骨质疏松、评估骨折风险,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3、骨代谢三项:
判断骨代谢状态和骨更新率,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有重要意义。
4、颅脑CT:
颅脑外伤、脑梗塞、脑肿瘤、炎症、变性病、先天畸形等,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脑梗塞等有很高价值。(备孕、已孕及哺乳期妇女不适合)
5、腹部CT、盆腔CT:
对于实质性器官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肾上腺等上腹部器官、腹腔肿物,及卵巢、宫颈和子宫、膀胱、精囊、前列腺和直肠肿瘤等盆腔脏器的肿瘤、感染及创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较大。(备孕、已孕及哺乳期妇女不适合)
05
肿瘤性疾病
1、肿瘤标志物全套(男性、女性):
男性/女性多个器官肿瘤以及癌变的辅助诊断。
2、癌胚抗原(CEA):
用于筛查直肠癌、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等。
3、甲胎蛋白(AFP):
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可用于筛查胃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以及肝硬化、慢性肝病等。
4、糖类抗原(CA-):
胰腺癌与胆囊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同时也是结肠癌、胃癌、直肠癌、胆管癌的重要指标,又称胃肠癌相关抗原。
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小细胞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
6、糖类抗原72-4(CA72-4):
主要用于胃肠道癌与卵巢癌的检查。
与C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与复发性卵巢癌诊断特异性可达95%。
7、总前列腺抗原(t-PSA):
与游离PSA同属早期诊断和监测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对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意义。
8、糖类抗原(CA15-3):
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指标,对肺癌、卵巢癌、子宫癌、肝癌、胰腺癌也有辅助诊断意义。
9、糖类抗原(CA):
主要用于诊断卵巢癌及卵巢上皮癌,同时也筛查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胃癌、肝癌的重要指标。
10、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
主要用于筛查宫颈癌、肺鳞癌、食道癌、卵巢癌、子宫癌、颈部肿瘤等。
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用于筛查非小细胞肺癌、多种鳞癌、食道癌、宫颈癌等。
12、铁蛋白:
用于鉴别恶性肿瘤(肝癌、肺癌、胰腺癌、白血病)、急性肝炎、急性感染、慢性肾病、血色素沉着症、慢性炎症性疾病、缺铁性贫血等。
1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除用于早期妊娠、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细胞瘤、畸胎瘤的诊断外,还可以用于胃癌、胰腺癌、肺癌、结肠癌、肝癌、卵巢癌、消化系统类癌等的判断。
14、EB病毒检测:
提示人体是否感染EB病毒,对筛查鼻咽癌有一定意义。
15、EB病毒Rta蛋白抗体:
是EB病毒侵犯上皮细胞形成早期鼻咽癌的特异性标记物。
16、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
筛查宫颈癌高危人群,推荐作为18岁以上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女性防癌检查项目之一。
17、局部断层影像、全身断层显像(PET/CT):
能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肿瘤,鉴别肿瘤有无复发,对肿瘤进行分期和再分期,寻找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指导和确定肿瘤的治疗方案、评价疗效。还可用于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检查。
看完两期的介绍
选择困难症的宝宝们
从此不再为如何选择体检项目发愁啦
医院
体检华世康
△
华世康体检专家提醒您:
规律生活、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同时,深度体检!
△
来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编辑:肆月
右下角,您点一个和“在看”小编工资涨5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