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除了药材地道,煎药也是很有讲究的,你可能还不全知道.....
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剂型,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道如何煎煮,有的图省事,干脆一锅煎,错误的方法,既影响药效,还耽误病情,误人匪浅。煮药也是一门技术活,下面就让我来教大家如何熬中药吧~
中药到底该怎么煮?
「第一步」
煎煮中药之前,中药饮片要先冷水浸泡
中药泡泡澡,效果会更好。中药在煎煮之前要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约半小时,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这是中药煎煮的重要一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病人害怕把中药浸泡后,药效流失,拿起中药直接就煮,甚至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加热水煎煮,这样反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影响疗效。因为中药饮片大多都是干品,质地细密、坚硬,有效成分已结晶或定形沉淀于细胞内,水分不易渗入。所以在煎煮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材变软、膨胀,帮助有效成分在煎煮时释出。
浸泡时间根据药物性质而定。花、叶、细茎等质地疏松的药物,浸泡半小时即可;块根、根茎、种子、果实等质地坚硬的药物,应浸泡1小时;而矿物、动物、介壳类药物,浸泡时间需更长。但要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夏季,以免药物变质。
中药饮片都是炮制过的,已洗净泥沙,泡是为了软化中药,以便煎出来的浓度高些,所以浸泡药物的水可以直接用来煎药,不必倒掉。若是实在不放心,也可以先用水冲洗下再泡。煎中药前不要用沸水泡中药,有些人认为沸水浸泡,既缩短煎煮时间,又能使中药有效成分尽多溶出,这实际上是缺乏科学的认识误区。
中药到底该怎么煮?
「第二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药选择什么样的器皿煎煮,亦有他的学问。器皿不对,就会影响中药的疗效。熬中药,笔者推荐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尽量不要使用铜、铁、铝制品煎煮中药。
砂锅、瓦罐与中药两相宜。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铁制器具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广,较容易获得,但煎中药真不合适。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因为中药中有一些酸性或碱性较强的药物,如乌梅、山楂、五味子、木瓜、硼等,铁可以与中药中的鞣质起反应,生成鞣酸铝、鞣酸铁,产生黑绿色沉淀,服用后引起恶心、呕吐。另外,铝、铁还会与朱砂等含重金属的中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有毒的游离汞。铜制器具,古人历来不主张用来煎药,因为铜会导致人体中毒。
据历史考察,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医生陆矜,因为经常闯荡江湖,得来了一些医家的中药药方,之后就拿着这些药方四处行走卖药。有一年,他来到许昌,听说曹操患偏头疼,正到处查访名医。这个医者一听,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便决定邀功献技。他兼程赶到军营,许下“包治”的诺言。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煎药。药熬好后,他亲自捧给曹操,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时,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煎药乃医家大忌”。曹操听罢,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让士兵推出陆矜斩了。
中药到底该怎么煮?
「第三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中药都准备好了,就等下锅了,到底该怎么煎煮才好呢?
煎中药的时间
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孙思邈指出:“凡煮汤,当取井华水。”宋代《圣济总录》,“凡煎药当取新水,令极清洁。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煎中药的其它细节
1、通常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则须盖着盖子熬。
2、火候煎煮时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药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3、操作煎药时要注意搅拌药料,让药液充分煎透。每剂中药一般煎两次,第二次时间可略短。有些药物需要区别对待,如先煎、后下、冲服等,中药师都会在抓药时讲明。
另附煎煮中药常见术语
文火、武火:慢火煎谓之文火,急火煎谓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说。一般煎药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如《本草纲目》载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生牡蛎、石决明、龙骨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用澄清液代水煎煮其他药物。毒性较大的药物,如附子、川乌、草乌等应先煎煮,煮沸后约20-40分钟,再下其他药,待药煎煮至口感不麻时方可饮用。
后下:薄荷、砂仁、沉香等气味芳香的药物,借其挥发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久煮使其有效成份散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咽、喉及胃肠道的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蒲黄等,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入锅煮。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鸡血藤等,用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取渣的药液中趁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减少药物有效成分而影响疗效。
另炖:有些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护其有效成分不被损失,可将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炖2~3小时,取汁服用。
煎中药和炖汤一样,都有学问,需要耐心、细心,为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熬汤”,他/她的病已经好了一半。
作为长期从事肿瘤外科的一名医生,更知道同为草根的患者疾苦和难处,写这种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