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本文记录了我的60后母亲的真实成长故事,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最近追看了一下热播剧《人世间》,故事背景是六七十年代。剧中所呈现的时代背景和讲述的故事,引起了我母亲很大的共鸣,以致于平常不怎么看电视的她,和我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这部电视剧。母亲偶尔也会跟我分享一些她那个年代的成长史,这些饱含泪和汗与艰辛的成长史令我触动,让我曾经对老母亲的那些不适合时宜的生活习惯肃然起敬,让我倍加珍惜与老母亲相处的日子。图片来源于网络母亲是年出生于粤西的一个小农村里,在她之前她已经有3个哥哥相继夭折,本来是老小的她就变成了长女。而后,她陆续又有了6个弟弟妹妹。母亲生长于60年代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需要出劳动力同生产队一起干活,赚取劳动工分,来换取生活所需物资。当年我母亲的母亲,也就是我外婆,身材娇小,又体弱多病,家里仅有的劳动力就剩我外公了,外公为了能多赚些钱,就参加了生产队安排的外勤工作队,是专门外出干零工来为生产队增加收入的工作队,比如去做伐木、去做泥水工等零杂工作。这些工作收入较高,但不稳定,也需要上缴生产队高额的费用(1元/日,换算成10分/日的工分,相当于当时成年男子平均每日的工分,没有工分的话,就无法换取粮食和其它生活物资,还会被批斗),只有长期外出工作,才能凑齐上缴的费用,额外才有些自己的收入自己能用。于是,外公基本常年在外务工,外婆又体弱多病,很少管教子女,于是,就是我母亲,作为长女,带着6个弟弟妹妹们,艰难地生活。母亲童年的时候,家里只有一个房间、一个厅和一个小厨房,房间里住着外公外婆和幼小的幺妹们,厅里住着年龄稍长一点儿的两个弟弟,还兼吃饭、圈养鸡鸭、放杂物等。母亲和排行老二的妹妹只能每天晚上借宿别人家里,有一次到同村的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家里借宿,刚好遇上了月经初潮,把那女孩的床染红了,女孩母亲见状,破口大骂,给母亲幼小心灵留下了巨大阴影。后来,有一个叔叔去上大学了,叔叔的房间空闲着,于是我母亲和我二姨晚上才有了固定的地方睡觉。可是到了过年,上大学的叔叔回来了,我母亲和我二姨又要到处借宿了。幸好,邻居家有一个要好的女孩子,她家里盖了房子,女孩接纳我母亲姐妹俩过年那段时间的晚上过去借宿,母亲姐妹俩这才得以安稳地度过了居无定所的那段岁月。图片来源于网络那时候,我母亲姐妹俩的长期借宿的情况并不普遍,仅仅是因为母亲家里收入太少,人口太多,没有多的钱来盖房子。别人家都盖起了房子,而我母亲家人多,房间少,只能去借宿他家。外公常年不在家,外婆又体弱多病,于是在我母亲8-9岁时,她就要负责家里的主要工作:上山砍柴挑柴、到田里种菜、到河里挑水、给全家人煮食。此外,她还要去给生产队放牛,放牛并不能算工分,只有干牛粪和牛尿才能换工分,一箩筐干牛粪能换10个工分,一桶牛尿能换4-5个工分。那个时候,别家的小孩都可以去上学,而我母亲小小的肩膀,就要承担起家里8-9口人的主要家务活,撑起一个家。好在,我二姨能替我母亲一起分担这份重担。有一年临近过年,年二十九时,收购白叶(一种类似芒叶大的叶子,用来做临时棚屋的屋顶的)的人在做年前最后一次收购,家家户户都停下了农活,在家里休息等待过年,我母亲和我二姨仍然到山上去采摘白叶回来卖,来换钱补贴家用。家里的劳动工分攒得太少,总是不足以换取一人一个月30斤稻谷,每餐煮的都是水多米少的稀粥,母亲和一家人,总是饥肠辘辘,母亲因此身瘦如柴。食不果腹,更别说衣可蔽体了。母亲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到每天都要缝缝补补,第二天才能穿。晚上洗澡前,便是母亲每天缝补衣服的固定时间,每次母亲只能一边缝补,一边流泪,不知道何时才能不再穿这么破烂的衣服。母亲家里养了一只鹅,原来计划端午时宰了过节,外公见母亲的衣服实在褴褛,外公对母亲说,要不就卖了那只鹅吧,换钱去买点布来做衣服。那一次,母亲才终于穿上了新衣服。20岁时,经媒婆介绍,我母亲和我父亲处了对象,我爷爷拿了块钱给我外公做聘礼。就用这块钱,我母亲和弟弟妹妹们,一土一坯、一砖一瓦地盖起了她们的新家。当时,所有建房子的材料,除了瓦片、木门需要购买外,剩下的都是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完全靠双手做出来的,泥砖是自己到田里一个一个打出来的,火砖是自己盖窑、自己到山上拾柴、自己一个一个烧出的,石灰是自己去石灰厂一担一担地挑回来的,沙子和石头也是到我父亲村里的河里一担一担地挑回的,木材是自己到山上一根根砍好抬回来的。就这样,把所有材料都准备齐全后,母亲就招呼村里人帮忙一起盖起了这期盼已久、却又无福享受的房子。图片来源于网络娘家房子盖好时,母亲已嫁作他人妇。婚后没多久,我大姐就出生了,时隔一年多,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却被我奶奶悄悄地拿走了,不知去向。懵懂的、少不更事的父母,在那个重男轻女仍然盛行的年代,并未深深地察觉失女之痛。父亲轻轻地安慰失落、难过的母亲:“我以后不会再让她如此糟践我们的孩子了。”父亲的安慰,给了母亲恢复的力量。结婚后的第三年,我爷爷也打算盖新房子,于是,盖房子的重担,又落在了我母亲——这个长儿媳妇身上。所有的建房子的材料,土、沙、砖、泥、木、石,等等,又再一次地由我母亲带着小叔子、小姑子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凑齐。等凑齐了,再请村里人帮忙一砖一瓦地盖新房子。新房子盖好2个月后,我二姐就呱呱坠地了。再之后,我哥、我都相继在这新房子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个时候,节育技术并未普及,后来,妈妈又怀孕了,但却查出是葡萄胎,于是在镇上做了刮宫手术。母亲回忆,应该是做了3次刮宫手术,才把葡萄胎刮干净,但医生却忘了提醒我母亲,要隔2年后,才可以再怀孕。于是,没过多久,我母亲又怀孕了。但这次已经到了预产期了,胎儿还未见有动静,医生让留院观察。然而,这时刚好赶上农忙,母亲担心父亲一人忙不过来,于是怀着大肚子、忍着胎盘挤压的痛,同父亲一起干完农忙的活。这一晃,又过了将近一个月,胎儿仍未见动静。一天夜里,母亲起夜尿,发现流出来的都是红色的血,父亲见状紧张,就赶紧骑着自行车搭着母亲赶往镇上卫生院。把母亲送到卫生院后,叫来镇上一个亲房大嫂来帮忙,父亲担心家里的儿女无人照顾,把母亲交代给亲房大嫂后,就回家照看儿女了。这次接管母亲的,还是当年给母亲做刮宫术的那个医生,医生急急忙忙地给母亲注射了一针催产针,在高剂量催产素的作用下,母亲本来就子宫壁被刮薄的子宫被挤破了,导致子宫大出血,母亲被紧急送到手术台救治。母亲回忆当时那个场景,依然无比后怕,当母亲被抬着走上楼梯时,血不断地在楼梯上一级一级地往下流。幸亏当时,从另一个镇上的卫生院调来了血,我母亲才得以被抢救过来,之后,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才得以苏醒。父亲同样是既害怕又庆幸,对母亲说:“要是真是万一你有事了,留下四个儿女,我该怎么办才好啊。”母亲回忆道,从那时起,父亲对母亲的态度有了很多变化,曾经若即若离的态度,在此之后,变得亲切多了。之后,母亲便死了怀孕的心,硬了心做了结扎。父亲常年在各个乡镇上兜兜转转来卖咸鱼,几乎很少在家。所以母亲既要照顾四个儿女,又要耕田种地。周末小小叔子放假时,就叫小小叔子帮忙照看下四个儿女,平时实在无人照看,就将四个儿女锁在家中,然后就出去干农活。平常还能自己应付得过来,到了割禾时,一个人实在是没有办法搞得定。刚好,那位和母亲少年时便是好友、现在又是一起嫁到同村的邻居阿姨,她家丈夫也常年在外务工。于是,两人合计,一同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地割禾。到了割禾时,不管谁家活多还是谁家活少,两家人都一起割禾、收稻。就这样,两家人相互帮助了10年,度过了那些艰难的一人持家的岁月。再后来,我也10岁了,母亲见我也能独立,便同父亲一起在广州打拼。父亲有了母亲的帮助,就在广州承包工地的一些活,母亲主要协助父亲做好后勤,给父亲管理的工人团队煮食。这个不起眼的煮食工作,却成了父亲做小包工头的核心实力。后来,我问过母亲,为什么父亲当时可以去做包工赚钱,而亲房的其他人却不做呢?母亲跟我说核心就在于煮食这个软实力。曾经父亲承包了两个工地的工,父亲母亲忙不过来,于是请一对夫妻亲戚管理另外一个工地,同样是男的去管理工地,女的做煮食。可是这个女的太会耍小聪明了,不仅在买菜钱上做手脚,还每天都早早地煮好饭,然后冲好凉、洗好衣服,等到工人们下班时只能吃冷饭,工人们投诉时,这个女的却同工人们吵了起来,而这个男的却没有能力去管理好自己的妻子,也没有能力去管理好这个工人团队。最后,工人们投诉到我父母那里,说如果还是那对夫妻包的工,他们就不来做了。再后来,那对夫妻再也没有去做过包工,只能老老实实地去打工。而我的母亲,在煮食这方面,总是优先考虑工人们的利益。买菜买米方面,实打实地花钱,实在对不上数时,只能自己倒贴。煮食方面,油、肉总是充足的,而且每次都是等工人们下班前10分钟才炒菜,工人们下班时就有刚刚好热腾腾的饭菜吃了。等工人们吃完,母亲还要搞好厨具的卫生,于是每次都是其他人都冲凉休息了,我母亲才忙完才去冲凉。就这样简单的付出,母亲一直坚持了10年,直到后来她大孙女出生了,便回家带孙女了。父亲没了母亲的帮忙,也就没再去做包工了。后来,母亲跟我总结,一个人的人品和财运有很大关联,做人诚实、心胸宽广,能做大事,才能财源广进;做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必然无人信服,难做大事。道理虽平淡,但我深表赞同。再后来,母亲年纪越来越大了,和我们这些儿女一起生活时,总是被儿女们批评几句,批评母亲思想单纯、没有学识、生活习惯太古老等。跟儿女们有着代沟,又跟农村里的那些勾心斗角的人格格不入,母亲少与人交谈,久而久之,便将自己沉浸在有声小说的世界里。最近,母亲来我家小住,每每听母亲讲起从前的故事,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了解了母亲更多的成长故事后,我对母亲多了一份理解、尊敬、珍惜。理解母亲的习惯就算不合时宜,但也是情理之中;尊敬母亲做人勇敢、坚强、待人真诚;珍惜母亲当年没有抛下我们兄妹几个,“一走了之”。图片来源于网络对于母亲的弟弟妹妹来说,母亲这个长女,从小就既承担了“父亲”的角色,又承担了“母亲”的角色,没有父母庇护的她,过早“长大”,有苦有泪都往自己肚子里吞,很少与外人诉说。成家后,亦是如此,丈夫外出工作,她便一个人操持整个家,未曾向丈夫、家公、家婆埋怨过。在我们儿女面前,也总是树立做人的正面品德。之前,我总是埋怨我的原生家庭、我的母亲,让我过早地成为留守儿童,给我带来成长中的阴影。现在,我看到了母亲的成长历程,我理解了母亲也非圣人,她没有三头六臂、全知全能可以去平衡好儿女内心的每一个冲突,母亲,也有她生命的局限,母亲,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zhiyuan.com/qsxpttfl/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