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廖伊梅(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
审核:李胜利(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
日期:年12月5日
胎盘沸水征定义
胎盘沸水征通常见于产前超声描述胎盘陷窝、胎盘湖、胎盘血窦时,描述母体血快速射流入扩张的绒毛间隙内,呈翻滚、旋涡状流动的现象。最常见于描述胎盘植入时的胎盘陷窝内血流[1,2]。
产前超声发现实质上,胎盘沸水征并不特指某一种胎盘病变,而是一种超声特征的形象化描述。当母胎医学医生在产前超声检查报告上看到“胎盘沸水征”的超声图像描述,应对其确切的类型进行鉴别,主要鉴别的特征包括胎盘陷窝、胎盘湖、胎盘血窦、膜状胎盘等。
胎盘陷窝和胎盘湖、胎盘血窦/血池的区别
胎盘陷窝和胎盘湖、胎盘血窦/血池,三个概念的定义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是同一超声表现的不同术语表现形式,因此在临床上常常混淆使用,而这种混乱的术语使用方法可能给临床咨询带来困扰。通常,在胎盘植入时描述为胎盘陷窝(placentalacunae),在正常胎盘时描述为胎盘湖(placentalake)。胎盘血窦/血池在中文文献及临床中常见,其与胎盘湖为同一概念。下面对胎盘陷窝和胎盘湖的定义及病理生理差别分析总结。
图1A为正常胎盘子叶;B为胎盘植入(PI)到深肌层循环,正常子叶变形,失去胎盘隔,形成陷窝(L)
胎盘陷窝:指胎盘内许多大而不规则的透声区,在经腹部和经阴道超声检查时常描述为“虫蛀”表现,彩色多普勒显示为来自放射状动脉或弓状动脉的高速母体血流(图3),为胎盘植入普时最常见的超声标志,约80%的研究者在产前描述,且与胎盘绒毛入侵的深度无关[3]。其形成原理是:胎盘植入后,绒毛滋养细胞原本仅局限于胎盘实质内,开始侵入子宫肌层,致使肌层内的小动脉(弓状动脉、放射状动脉)直接开放于胎盘绒毛间隙,小动脉的高压血流冲击胎盘组织,常导致胎盘组织纤维化、梗死,从而在胎盘实质内及胎盘后方逐渐出现无回声区,便形成了胎盘陷窝,而其内的高速血流形成了“沸水征”。
胎盘湖:可见于正常胎盘,指在胎盘小叶或子叶的中心或在绒毛膜板下或边缘处的透声区,表现为均匀的、透声的绒毛间隙,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常发现间隙内存在低速湍流、旋涡(图2)。胎盘湖是在早孕期末以后正常妊娠的常见表现。胎盘湖的形状和数量会随着孕龄变化,也会随着胎盘在宫腔内的位置以及超声探头施压的变化而变化。胎盘湖的形成机制未知,可能与螺旋动脉不完全的侵入或其他种植异常导致的绒毛间循环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也可能只是正常螺旋动脉形成的喷射口较大时形成较大的胎盘湖[4].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将胎盘植入时的“胎盘陷窝”、“胎盘湖”(placentalake)、“瑞士奶酪”(“Swisscheese”)当做同义词使用[5]。但笔者认为,为了临床咨询的便利,建议尽可能将胎盘湖与胎盘陷窝区分描述,因为胎盘陷窝与胎盘植入普的关系密切,文献综述[8]认为胎盘陷窝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性高达75%以上;而胎盘湖可见于正常胎盘且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6],除非胎盘湖足够大,可能影响胎儿营养供给[7,8]。此外,瑞士奶酪征描述的是部分性葡萄胎的绒毛囊性水肿,病灶较小且在胎盘内随机分布,因此,瑞士奶酪征不应该被用于描述胎盘植入普时的胎盘陷窝[5]。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那就多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