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侵蚀性葡萄胎描述
侵蚀性葡萄胎症状
侵蚀性葡萄胎分类
侵蚀性葡萄胎病因
侵蚀性葡萄胎用药
侵蚀性葡萄胎病理

病理学讲义二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性溃疡

一、分类:

1、十二指肠溃疡:饥饿痛

2、胃溃疡:餐后痛

二、并发症:出血(最常见)、穿孔(X线膈下游离气体)、梗阻(幽门梗阻、振水音阳性)、癌变(胃溃疡易癌变、十二指肠溃疡不癌变)

三、胃溃疡光镜下表现:增生的动脉内膜炎导致内膜粗糙、为消化性溃疡出现血栓的基础

病毒性肝炎

一、病理本质:变质性炎症、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出现嗜酸性小体

二、分类

1、急性普通性肝炎:点状坏死、轻、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

2、慢性普通性肝炎:碎片状坏死

(1)轻度:点状坏死、少量(偶见)碎片状坏死

(2)中度:桥状坏死+中度碎片状坏死

(3)重度:桥接坏死+大量碎片状坏死、形成假小叶

3、重型肝炎:PTA<40

(1)急性重型:急性肝炎起病2周内、大片状坏死(弥漫性)+不再生

(2)亚急性重型(慢性):急性肝炎起病2周外、大片状坏死+结节性再生

记忆:两点(急性普通、慢性普通轻度)、两桥(慢性普通中度、慢性普通重度)、两大片(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

肝硬化:发病机制:给种原因导致肝小叶结构被改建(重构)、从而形成假小叶

胃癌(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鳞癌为主)

一、分型

1、早期胃癌:病变部位在粘膜黏膜下层、最常见:凹陷型、其次:表浅隆起型

2、进展期胃癌:溃疡型

二、组织学类型:

1、管状腺癌:病理学最常见、癌细胞排列呈腺管状、、

2、印戒细胞癌:弥漫分布的印戒样癌细胞构成、癌细胞常弥漫侵润肠壁全层

3、乳头状癌:无腺管、癌细胞呈乳头状排列、

4、未分化癌:无腺管、癌细胞较小呈线状排列(条索状)、高度恶性

三、胃癌的转移:

1、淋巴转移: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最易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2、血行转移:转移至肝脏、肺

3、种植转移:克鲁肯伯格瘤、转移至卵巢

四、胃癌的肉眼特点

1、肿瘤呈息肉状凸向胃腔、分型为:息肉型、菌伞型

2、肿瘤呈火山口状周围隆起中央溃疡、分型为:溃疡型

3、肿瘤呈皮革状、称为皮革胃、分型为:侵润型

食管癌(一厚、一狭窄、一突出、一凹陷)

一、临床表现:早期:进食哽咽感、进展期:吞咽困难

二、病理分型:

1、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的食管癌

2、Brattle食管:胃食管反流病导致、为腺癌

大肠癌:好发于直肠

泌尿系统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型肾炎)

一、病理学表现肉眼可见:大红肾、骚咬肾

注:临床表现:血尿、必须要有血尿、无血尿不可诊断、

二、光镜下可见增生细胞为:内皮细胞、系膜细胞()

三、电镜下可见:小丘状、驼峰状沉积

四、实验室检查:C3补体下降8周正常、

五、治疗:绝对禁忌激素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急性肾炎的基础上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

一、病理学表现:超过50%的大新月体生成

二、光镜下可见增生细胞为:壁层上皮细胞(首位)、单核细胞(少量)

三、电镜下特点:I型:抗膜线条样、II型:复合颗粒状、III型:安卡非阳性、

弥漫型膜性增生型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型肾炎)

一、病变发生在:基底膜、增生部位: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双层膜)

二、光镜下可见病理学典型特点:毛细血管呈车轨状、分层状改变

记忆:车轨分层膜增生

弥漫型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一、病理学表现:大白肾(一个膜、肉眼可见)

二、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壁增厚导致钉突状、梳齿状改变

记忆:八戒吃大白馒头、拿九齿钉耙梳头

微小病变型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一、好发人群:18岁以下小儿

二、镜下可见病理学特点:足突消失、记忆:微不足道

三、治疗:对激素特别敏感、易发展成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出现激素抵抗、激素无效

弥漫型硬化型肾小球肾炎(硬化型肾炎)

一、病理学变化可导致:颗粒状固缩肾

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硬化性固缩肾、高血压导致颗粒状固缩肾

二、鉴别:

1、高血压: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因血流直接引起

2、硬化型肾炎: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IgA肾病

一、系膜区主要沉积为:IgA、C3

二、主要特点:发展快、预后差、以血尿为表现、绝对无高血压、水肿

慢性肾盂肾炎

一、本质:肾小管、肾间质的慢性炎症

二、肉眼可见:肾体积变小、出现不规则瘢痕

内分泌系统疾病

总论

一、甲状腺:

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甲状腺素、

2、甲状腺滤泡旁细胞:降钙素、降钙降磷

3、甲状旁腺:升钙降磷

二、单纯甲状腺肿:T3T4功能完全正常、

1、地方性甲状腺肿:以弥漫性为主、缺碘导致、治疗补碘

2、结节性甲状腺肿:青春期、甲状腺素需求量增多导致、治疗:补充甲状腺素

甲状腺瘤:

一、来源:来自滤泡上皮细胞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二、好发人群:好发年轻人、中年妇女、

三、生长特点:生长缓慢、常单发、易压迫症状、压迫周围组织

甲状腺癌

一、乳头状癌:

1、特点:最常见占60%、恶性程度低、预后最好、

2、电镜下病理学可见:细胞核呈毛玻璃状、细胞质内有砂粒体

注: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为毛玻璃状、

二、滤泡状癌:最易侵犯血管、

三、未分化癌:恶性程度最高、预后差、高分化可见:角化珠(预后好)、

四、髓样癌来自:

1、来源:滤泡旁细胞、可见降钙素出现手足抽搐

2、电镜下可见:神经分泌颗粒

胰腺肿瘤

一、胰岛细胞瘤: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

1、好发部位:胰尾、胰体、胰头

2、特点:多为单发、体积小、境界清晰、呈菊花样改变、

3、质地软、易发生增生钙化、

二、胰腺癌

1、好发部位:胰头、胰体、胰尾、

2、最常见:导管细胞癌

3、早期症状不明显、为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乳腺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乳腺癌

一、发病原因:发病与雌激素有关

二、分类:侵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非侵入癌

1、侵入性导管癌:最常见类型、

2、侵润性小叶癌:预后最差为、

注:二者均属于侵润性非特殊癌

三、好发部位:乳腺导管上皮(导管癌)、乳腺腺泡上皮(小叶癌)、乳房位置:外上象限

四、乳腺原位癌:

1、病理学:未穿破基底膜、一定侵入上皮全层、

注:侵犯部分上皮层:非典型增生、侵入上皮全程未穿破基底膜为:原位癌

2、分类:导管内原位癌(最常见)、小叶原位癌

3、粉刺癌:可挤出黄色、膏样粉刺样物、属于导管内原位癌、好发部位:乳腺中央、

五、根据实质(瘤细胞)与间质细胞的比例不同分类:

1、单纯癌:实质与间质相等、1:1

2、硬癌:实质细胞少、间质细胞多

3、不典型髓样癌:实质细胞多、间质细胞少

宫颈癌(子宫颈癌)

一、好发部位:阴道与宫颈的交界处、柱状上皮为磷状上皮的交界处、最常见类型:鳞癌、

二、典型临床表现:阴道的接触性出血、宫颈可见菜花状肿物

注:子宫内膜癌的典型表现:绝经后阴道流血

三、分类

1、原位癌:未突破基底膜、

2、侵入癌:突破基底膜、以癌组织侵润基底膜的深度分类

(1)早期侵润癌:小于5mm、

(2)中晚期侵润癌:大于5mm、

四、宫颈癌转移方式:最常见淋巴转移、最易转移到:子宫旁淋巴结

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绒毛膜癌、侵袭性葡萄胎(恶性葡萄胎))、

注:均来自于滋养细胞肿瘤、滋养细胞可分泌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会出现HCG的异常增高

一、葡萄胎:良性肿瘤、镜下见:葡萄大小、水泡状结构胎块呈串型、子宫腔内可见绒毛、绝对不侵犯肌层、B超下可见落雪状

二、侵袭性葡萄胎:良恶交界肿瘤、镜下见:有绒毛结构、绒毛侵入子宫肌层、水泡状胎块有出血、坏死

三、绒毛膜癌(绒癌):恶性肿瘤、

1、镜下见:无绒毛结构、

2、特点:两层(两种)滋养细胞构成、易缺血坏死、呈暗红色、无肿瘤间质(全部都是实质)

3、转移方式:所有妇科肿瘤中最易血行转移、转移位置:肺、脑、阴道壁

四、鉴别

1、镜下有无绒毛结构:有:侵袭性葡萄胎、无:绒癌

2、病史:继发于流产、分娩、流产、异位妊娠等非葡萄胎病史+子宫增大、为绒毛膜癌

3、一定继发于葡萄胎手术的基础上出现症状:半年内为侵袭性葡萄胎、半年以上为绒癌

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结核病

一、IV型超敏反应、肉芽肿性炎症

二、病理学特点: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主要构成细胞: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其次)、绝对无:中性粒细胞

肺结核

一、病理学:特殊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

二、结核分类: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

1、原发性肺结核:

(1)好发人群:小儿常见、肺门淋巴结肿大(原发与继发的本质区别)

(2)X线可见:哑铃状阴影

(3)主要病理学改变:渗出坏死、

(4)播散途径:淋巴道、血道

2、继发性肺结核:侵润性肺结核、传染性最强:纤维空洞性

(1)好发人群:成人常见、无肺门淋巴结肿大

(2)主要病理学改变:增生坏死、

(3)播散途径:支气管

3、干酪性坏死:

(1)主要病理学改变:坏死、

(2)特点:坏死物有蓝色颗粒

肠结核:最常见的肺外结合、

一、好发部位:回盲部

二、分类:

1、溃疡性肠结核:易出现腹泻、长径与肠的长轴呈垂直关系

2、增生性肠结核:易出现便秘

菌痢(细菌性痢疾)

一、病理学炎症特点:纤维素性炎症、(假膜性、伪膜性炎症)

注:白喉与菌痢均可形成假膜、为假膜性炎症

二、急性菌痢:可出现粘液脓血便、最主要病变部位:直肠、乙状结肠(结肠癌抑制)、菌痢可形成溃疡:地图样溃疡、注:垂直关系为肠结核、

四、中毒性菌痢:

1、临床表现:2到7岁体格健壮儿童、出现不明原因高热、为菌痢毒力最强、最严重类型、

2、特点:全身表现重、肠道表现轻、易休克、呼衰、属于:卡他性、滤泡性肠炎肠炎

五、确诊菌痢:粪培养、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或大于10个、

注:溃疡性结肠炎白细胞小于10个

六、治疗:喹诺酮类

伤寒

一、炎症特点: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急性增生性肉芽肿性炎症

二、好发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结、病变部位一定为淋巴结

三、伤寒引起溃疡特点:长径与肠管纵轴呈椭圆形、平行关系

注:溃疡的长径与肠管纵轴垂直为肠结核

四、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发病后的3周

1、最常见并发症:肠出血

2、最严重并发症:肠穿孔

五、诊断伤寒:

玫瑰(玫瑰疹)留(稽留热)情(表情淡漠)肝脾大(肝脾肿大)、

血养(确诊:血培养、2周内)肥达(肥达试验阳性)喹诺(治疗喹诺酮类药物)杀

六、实验室检查:伤寒患者为白细胞不高反低、所有的细菌感染白细胞高、

注:细菌感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不高反低=伤寒

阿米巴痢疾

一、大便特点:果酱样大便

二、好发部位:升结肠

三、阿米巴痢疾引起的溃疡:口小底大、烧瓶样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炎症特点:化脓性炎症、脑脊髓膜高度扩张充血、致病菌:脑膜炎双球菌

二、病变部位:软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典型特点:蛛网膜下腔有大量脓性渗出物的堆积、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单核细胞、纤维素、绝对无红细胞、无出血

三、暴发性流脑:起病急:特别急、发展快:很快循环衰竭、肾上腺衰竭出血、全身症状重但脑膜病变轻微、

四、临床表现:发病时间:12、1、2、3月发病、冬春季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皮肤瘀点瘀斑(70%患者出现皮肤过敏)+明显脑膜刺激征

注:7、8、9月为乙脑

五、确诊:脑脊液、表现:浑浊、米汤样、

六、治疗:首选青霉素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炎症特点:变质性炎症

二、主要病变部位:大脑皮层、基底核(最重)、脊髓(最轻)

三、典型病理学改变:

1、血管套:血管袖套壮改变、

2、软化灶:腮装软化灶、

3、胶质节: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4、神经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卫星现象、

注:结核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可见灰白色胶样渗出物

血吸虫病

血吸虫吡喹酮(首选药物)、疫区(疫水、疫区接触史)巨脾(脾脏增大)要查虫(粪便查血吸虫虫卵确诊)

一、寄居位置:门静脉、致病位置:大肠、肝脏、以结肠最为明显

二、血吸虫致病特点:虫卵致病最严重、虫卵中有大量的类上皮细胞、成虫致病力弱于虫卵

三、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巨脾、脾脏平脐

性传播疾病

一、淋病:我国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致病菌:淋病奈瑟菌、最典型临床表现:尿道口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治疗:三代头孢

二、梅毒:致病菌:苍白密螺旋体、临床表现:I期:硬下疳、II期:梅毒疹、II期:梅毒性肉芽肿、树胶样肿(最特异)、大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治疗:只要看到螺旋体必用青霉素

注:结核性肉芽肿为上皮细胞与朗格汉斯巨细胞

三、尖锐湿疣:致病菌:HPV人乳头瘤腺病毒(宫颈癌的致病菌)、临床表现:菜花桑葚状、棘细胞层可见:挖空细胞、凹空细胞、治疗:切疣、增生物

四、艾滋病:自身免疫病、性传播疾病

1、侵犯细胞:CD4的T细胞与gp结合

2、典型特点:全身淋巴结:一片荒芜、淋巴细胞消失殆尽、意义:淋巴细胞为免疫功能、出现上述表现为人体无免疫、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感染

3、最常见的机会感染为:肺孢子虫感染(提高40倍感染机会)、结核病感染(提高20倍感染机会)注:EB病毒无关、EB病毒常引起鼻咽癌、淋巴瘤等

4、最常见的肿瘤为:Kaposi肉瘤

自身免疫病(干(干燥综合征)湿(类风湿)硬(系统性硬化病、硬皮病)郎(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皮肌炎))

系统性硬化病:多器官间质的纤维化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实验室检查:狼疮带试验:免疫荧光真皮与表皮交界处出现带状免疫荧光沉积(注意免疫荧光位置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

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对称性增生性滑膜炎症、(考点:慢性炎症、部位为滑膜炎)、大多数类风湿患者血浆中可见:类风湿因子、为IgG分子的FC片段

骨、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1、器官移植后数分钟、数小时出现的反应、属于III型变态反应、

2、病理学改变:急性小动脉炎

二、急性排斥反应:

1、器官移植后数天后出现排斥反应、同种异基因

2、分类(1)急性血管排斥反应:II型变态反应、(2)急性细胞排斥反应:IV型变态反应、

3、病理学改变:单个细胞的亚急性血管炎

三、慢性排斥反应:

1、器官移植后数月出现排斥反应、

2、主要病理学改变:血管内膜纤维化炎症

血液系统造血疾病

霍奇金淋巴瘤HL

一、临床表现:无痛性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从一个淋巴结开始迅速向远处扩散

二、特异细胞:R-S细胞、里斯细胞、镜影细胞、

三、病理学分类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特点:R-S细胞特别少、可见大量上皮组织样爆米花细胞(注:形状命名、形如爆米花、不属于经典型)

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可见典型的R-S细胞

(1)结节硬化型:最常见、R-S细胞+陷窝细胞(特有的细胞)

(2)混合细胞型:R-S细胞+炎症细胞:单核变异细胞(单核变异性)

(3)淋巴为主型:R-S细胞+单核细胞

(4)淋巴减少型:变异的R-S细胞、出现多形性、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表面为CD20

二、B细胞来源与T细胞来源:大S扭着屁股走在T型台上

三、Burkitt淋巴瘤:

1、B细胞来源中最常见的为、

2、满天星图像:除淋巴结被侵蚀破坏外还会好发侵及骨骼、常见上颌、颅骨、病死率特别高、病理学检查可见:大量巨噬细胞、

四、恶性程度:

1、“小无裂”、“母”是高度、

2、“弥漫””大细胞”是中度、

3、“小淋”“小裂”是低度

阳阳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发布
白癜风专家咨询在线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zhiyuan.com/qsxpttyy/274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