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的问世:欢呼后的冷静
年,美国耶鲁大学的Goodman和Gilman等用氮芥在淋巴瘤小鼠中开展的研究中,发现氮芥有抗肿瘤效果,随后他们把氮芥用于一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结果发现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病情缓解。这些研究成果公布后当时的医学界一片哗然,人们奔走相告,认为癌症是可以治愈的,人们已经找到了控制肿瘤的方法。但欢呼过后人们发现,氮芥的抗肿瘤效果并没有那么的神奇,病情缓解时间短,而且副作用大,于是人们开始冷静下来,重新看待抗肿瘤的治疗。
氮芥虽然没有达到人们期待中的效果,但作为化疗药物的鼻祖,氮芥开创了人类药物治疗肿瘤的先河。
到了年,波士顿的Farber医生在用叶酸治疗白血病患儿时发现,叶酸不但没有缓解病情,反而加速了患儿的死亡。Farber医生由此反向推理,用拮抗叶酸的药物治疗白血病患儿,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实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化疗,这个药物就是:甲氨喋呤。年,根据人工设想合成了干扰DNA合成的药物氟尿嘧啶,并被证实对直肠癌患者有效,年广谱抗癌药顺铂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至此,化疗才真正走进了肿瘤治疗的中心。
Farber医生
化疗药物是如何实现抗肿瘤的
我们都知道,细胞的增殖是由一个变成两个,再由两个变成四个,以此类推,数量越来越多,逐渐变成一个庞大的细胞团,在这其中,细胞的分裂增殖就是核心。
在人的生理活动中,细胞分裂增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有纺锤体形成、DNA的复制、RNA合成,需要有嘌呤和嘧啶的合成、某些必须的酶来参与,共同完成一个细胞的分裂周期,最后使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
在上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使细胞的增殖活动停止,细胞凋亡。
化疗药就是作用在了肿瘤细胞增殖的这些环节,干扰了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比如:作用于DNA的药物有:氮芥、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妨碍嘌呤和嘧啶合成的药物有:甲氨喋呤、氟尿嘧啶、替加氟、卡陪他滨、替吉奥、吉西他滨等;抑制RNA合成(或破坏DNA)的有:更生霉素、平阳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比柔比星等;作用于微管蛋白,妨碍纺锤体微管的药物有:长春新碱、长春瑞滨、长春花碱、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的药物有:依托泊苷、伊立替康、拓扑替康等等。
总之,化疗药物破坏了肿瘤细胞分裂增殖的某些环节,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化疗药能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会不会有影响?
从上述机制可以看出,化疗药物对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但并不具备精准性,人体正常细胞的分裂同样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受影响也就最大。最典型的就是头发,人体的头发每天都会增长,增殖活跃,所以会首先受到化疗的影响,头发脱落;同样是毛发,眉毛脱落的情况就较少见,是因为眉毛增殖代谢缓慢,受到的影响也就较小。
骨髓负责造血,也是代谢旺盛的器官,人体的血细胞每天都在更新换代,所以受到的影响也就最大,化疗后患者大多会出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就是因为增殖活跃受到的抑制就越重。
癌细胞形成后,其增殖代谢的速度会远远高于正常细胞,所以,化疗药物会对这些增殖活跃的瘤细胞会产生强大的杀伤作用,从而控制肿瘤的增长,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而对于增殖缓慢或处于静止期的细胞,不管是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化疗的作用都很弱。
化疗治疗癌症到底有多大作用
一般来讲,恶性程度越高的肿瘤,增殖越快,发生转移的风险也越高,对人的威胁也最大。这些高度恶性的肿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会很快导致人体死亡。
好在,越是恶性程度高、增殖快的肿瘤,对化疗越敏感,化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比如: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是一个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在以往,死亡率可以达到%,但绒癌也是对化疗高度敏感的肿瘤,在化疗药物问世后,绒癌很快得到了控制,即使是出现了多发转移的晚期患者,通过规范、完整的化疗,绝大多数可以完全治愈,绒癌也成了人类通过单纯化疗就能治愈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其它通过化疗治愈的还有霍奇金淋巴瘤、精原细胞瘤、侵蚀性葡萄胎等。
但也并非每个恶性肿瘤患者都这么幸运,大多数晚期肿瘤还很难通过化疗的方法治愈,其一,不会每个瘤细胞都处于增殖期,对于惰性细胞和处于静止期的瘤细胞,就很难杀灭;其二,总会有一些癌细胞天生对化疗不敏感,我们叫做“原发耐药”,或者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瘤细胞也随之发生变化,变得不再敏感,我们叫做“继发耐药”。当敏感瘤细胞被杀死后,这些不敏感的细胞会继续增长起来,最终导致化疗失败。当然,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化疗能够控制大多数的癌细胞的增长,但完全杀灭的效果还很难达到。
精准治疗时代,化疗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限于化疗药“苗草不分”带给人体的伤害,人们在思考,有没有一种药物能只杀伤癌细胞而不会杀伤正常细胞呢?能不能找到癌细胞和人体正常细胞的区别,从而准确攻击呢?
精准靶向治疗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年1月底,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了一个生命科学领域新项目——精准医疗计划,该计划致力于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推动和加快在基因组层面对疾病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准确了解病因、更有针对性的用药。
事实上,精准靶向药物的研发在近十几年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年第一个靶向抗肿瘤药物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成功上市后,到年,美国FDA共批准了56个分子靶向药物,真正开启了抗肿瘤治疗精准靶向治疗的时代。
靶向药物具有抗肿瘤精准性高、毒副作用小、效果好的特点,在近十年间已经成为了抗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
那么,化疗是不是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呢?
答案是还不能。
不管是分子靶向治疗还是近两年兴起的免疫治疗,都还没有“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领域,到目前为止,只是某些癌症的某些特定类型有合适的靶向药物可用,多数癌症的增殖机制还不明确,也就没有合适的靶向药物可供选择,而且,靶向药物同样会面临肿瘤耐药,也就意味着靶向治疗也同样还不能治愈肿瘤。
总结
化疗作为人类与肿瘤抗争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都站在了抗肿瘤治疗的中央,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毒副作用,但在人类彻底攻克癌症之前,化疗的地位仍然不能被完全取代,(三通先生按语:“砖家都是这样说的)医院吴一龙教授所说:如果能真正实现了无化疗时代,肿瘤的治疗才算是真正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网友是这样说的:
再生草堂评论:
化疗,对病人的弊大于利!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