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鬼胎”或者“奇胎”就总觉背后阴冷,可是它们其实都是在我国中医中的孕期疾病的说法。
孕期数月,腹部异常增大,隐隐作痛,阴道反复流血或下水泡如虾蟆子者,称为“鬼胎”,亦称“伪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孕期的葡萄胎、腐蚀性葡萄胎。
葡萄胎是什么?葡萄胎其实是异常受精后无法正常发育成胚胎的病变。
是因妊娠后胎盘滋养细胞异常增生,间质水肿,终末绒毛转变成大小不一的水泡,相互连接成串,状如葡萄而得名。又被称为“水泡样胎块”。
大部分在清宫后可完全治愈,属良性病变。
我国报道的葡萄胎发病率为8/~1/,不过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葡萄胎的发病率大有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与产妇年龄增加,高龄产妇数量短期内显著增多有关。所以,加强有关对葡萄胎相关知识的认知对女性优生优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下面“静医生”和大家分享下有关葡萄胎和女性健康那些事儿
葡萄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葡萄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停经后的阴道流血,约80%~90%发生在妊娠6~16周。
其他临床表现还有: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发生率约30%)、妊娠剧吐(发生率约8%)、卵巢黄素化囊肿(发生率约15%)、子痫前期征象。
主要表现为孕早中期出现血压升高和尿中有蛋白(发生率约为1%)。
随着早期超声检查和hCG测定的应用与普及,葡萄胎的早期诊断率大幅度提升。
一些典型的临床表现诸如妊娠剧吐、甲状腺功能亢进、子痫前期征象、葡萄胎相关呼吸栓塞综合征等已不多见。
部分性葡萄胎患者由于滋养细胞绒毛水肿程度较轻,90%以上的部分性葡萄胎患者有不全流产或稽留流产的表现。
而异常子宫增大、妊娠剧吐、子痫前期征象、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较少发生,或即使发生,其病情程度也较轻。
葡萄胎发病因素有哪些?1.种族因素
主要见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北美洲及欧洲的发病率0.6%~1.1%,日本发病率为2.0%,东南亚其他国家及以色列的发生率为北美及欧洲的7~10倍,我国葡萄胎平均发生率为0.81%。黄种人葡萄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白种人。
2.遗传因素
葡萄胎存在多种受精形式,形成不同的遗传学类型。
完全性葡萄胎是父系起源,通常是二倍体核型。90%核型为46,XX,系由一个空卵与一个单倍体精子受精,经自身复制为二倍体。另有10%的核型为46,XY,是由一个空卵与两个单倍体精子结合而成。
部分性葡萄胎为父系和母系起源,90%以上为三倍体核型。即由一正常单倍体精子(卵子)和一个减数分裂失败的双倍体卵子(精子)受精而成,或者是由两个正常的单倍体精子和一正常的单倍体卵子受精而成。
父亲和母亲的双亲来源的完全性葡萄胎常与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相关。受累家族成员易发生重复性葡萄胎妊娠。
3.饮食与营养因素
葡萄胎多见于食米国家,因此认为与营养有关。研究发现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患者血清中的叶酸活力很低。
而胚胎血管形成时期叶酸缺乏,就会影响胸腺嘧啶合成,从而导致胚胎死亡及胎盘绒毛中的血管缺乏;
饮食中胡萝卜素的消耗低,发生葡萄胎的危险性增加;维生素A缺乏地区的葡萄胎发病率增加;葡萄胎组织中微量元素Zn、Se含量下降。
4.孕卵发育障碍
孕卵发育障碍导致的葡萄胎主要表现在有过一次葡萄胎妊娠的妇女再次妊娠时不良生育结局或发生葡萄胎的风险均增加;
二次葡萄胎妊娠后再患葡萄胎的风险增至20%~30%。
65%的葡萄胎患者先前有过至少一次以上的妊娠经历,初次怀孕即发病者仅为35%,多次妊娠后发病比例远高于初孕发病者;且上次妊娠与发病的间隔时间越短,发病的危险性越高。
提示卵子与子宫内膜不健全,其有可能会发展为绒毛水肿变性,结果导致葡萄胎的发生。
5.内分泌因素
葡萄胎作为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一般发生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在绝经后妇女中是极其罕见的。
印度曾报道了一名60岁绝经后完全葡萄胎患者被误诊为绝经后出血而延误治疗。在患者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的50岁以上的妇女,卵细胞染色体易出现异常,一旦妊娠易发生滋养细胞疾病。
葡萄胎的治疗方法葡萄胎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是否患有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
葡萄胎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
①清除宫腔内容物;
②预防性化疗;
③子宫切除术;
④黄素囊肿的处理;
⑤葡萄胎合并重度妊高征的处理。
1次葡萄胎后,再次葡萄胎的发生风险不足1/50;2次葡萄胎后再次葡萄胎的风险为1/6;3次葡萄胎后再次葡萄胎的风险为1/2。
因此,患医院复查。在之后如果一旦发现有恶变行为,可以及时进行化疗。
生活中要多注意日常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尽量在最佳年龄阶段完成生育!
多囊卵巢篇
养卵妙招篇
干货普及篇
情感案例篇
饮食营养篇
运动营养篇
日常生活篇
备孕调理篇
备孕大忌篇
你点的每个再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