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年12月23日-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生平
事迹
_年
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年
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
_年
林巧稚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
年
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_年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年
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医院妇产科部分医务人员合照(第一排左四为林巧稚)
厦门鼓浪屿毓园的林巧稚雕塑
研究成果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林巧稚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新生儿溶血症
年代,内蒙古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妇科肿瘤
年代末,林巧稚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她总结年7月到年12月底接收住院的人滋养细胞肿瘤患者,这一事实推翻了国外专家自年以后根据例葡萄胎病例分析,认为良性葡萄胎不转移的结论。晚年患病期间,她在轮椅上、病床上完成了50万字《妇科肿瘤学》专著。
医者仁心
年,凭借出色的表现,林巧稚升任医院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年,北京医院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关闭。林巧稚却坚持留在北京,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经常为穷人免费施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常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埋头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脓、血、便、肿瘤抗争,在中华民族生灵涂炭存亡之际,她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她为每一户深受苦难的家庭带去了希望。
从年的4月小诊所的开业,到年5月医院的恢复,六年的时间,在这个小诊所里,她亲自填写的病历就有份。说到医生的手写病历,字迹潦草犹如天书的病历你见过很多,但是林巧稚医生写的病历是这样的:中文书写一笔一划,字迹端正整洁、内容紧凑凝练、英文流畅、清晰。
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恢复,医院任职。她时常资助生活困难的病人,告诉她们不用多花钱挂她的专家号,“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
原本不安害怕的病人,看到她就能慢慢地安静下来,这是一种关爱的力量,也是医患之间互相信任的力量。
林巧稚在产房里度过了6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多小生命来到人间。长时间的负荷工作,耗尽了她全部的精力,她重病不起。
年春4月22日,林巧稚病情恶化,入昏迷。期间,她总是会断断续续地喊:“快
快!拿产钳来!产钳……”
她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阅尽82载寒暑春秋,林巧稚走了。她走得安然,走得心怀盼望!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这是林巧稚的墓志铭。
世间难寻林巧稚
踏平底布鞋
着素布旗袍,挽中式发髻
这位八闽才女
医技达炼,医德服人。
她不是母亲
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