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妇科肿瘤,我们已经讲了不少。
内分泌,对有些读者还嫌生疏。人体的很多分泌液诸如各种消化液、泪液、精液等,由它们的发源地产生,通过管道排出,是可以收集的。而另一些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血液中,我们只可检测而难以看到。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素、睾丸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它们是由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男子的睾丸和女子的卵巢等分别制造的,这些腺体是内分泌腺。胰腺除了向消化道分泌胰液外,还能产生胰岛素,也是一种内分泌,和糖尿病的发生有关。有些内分泌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在妊娠时由孕妇滋养细胞产生的;有的内分泌液,如前列腺素并非只是男子前列腺的外分泌液,而是在身体的很多组织都可以产生的。
由于检测方法的进步,近年发现某些非内分泌器官的肿瘤也可能分泌激素,或者内分泌器官的肿瘤产生了与之不相干的激素,从而引起临床症状,这就是异位内分泌或副激素综合征。
那么,妇科肿瘤到底与这些内分泌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很复杂,也很有意思。
激素可以诱发肿瘤。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的作用有明确的关系,雌激素促进肌瘤的发生和发展。
高涨的、持续的雌激素作用可以引起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晚绝经和功能性子宫出血都意味着内膜受到更长时间的雌激素刺激。卵巢的颗粒细胞瘤、泡膜细胞瘤等具有分泌雌激素功能,是身体内源性激素水平高涨的“祸根”。而长期地或不合理地使用雌激素则是外源“侵略势力”。这些年还发现用三苯氧胺(他莫西芬)治疗乳腺癌竟然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报告,这是因为三苯氧胺有弱雌激素作用,长期用于老年妇女也有致癌之虞,可谓顾此失彼。
有时是千秋功过难评说。本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的少妇中突然发生了不少阴道腺病。该病是表现在阴道壁上生长出鸡冠状增生物,这本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小部分转化为阴道的透明细胞癌。后经过对发病原因的调查,人们惊异地发现,“肇事者”乃为妇女孕期服用的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尔后,孕妇应用雌激素大为减少,腺病的发病也随之明显下降。阴道透明细胞癌现已属罕见。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被认为与卵巢癌发病有关。应用口服避孕药(以孕激素为主导)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生。一种解释是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长期持续刺激和由此导致的不间断排卵,会给卵巢上皮造成轻微创伤,继而出现一系列变化,终成恶变。避孕药则“取消”了这个过程,于是形成保护作用。
事情的另一面:妇科肿瘤分泌激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由妊娠滋养细胞分泌,不仅可用于早期妊娠的诊断,也是滋养细胞疾病或肿瘤(葡萄胎、恶性或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诊断、疗效观察和追踪监测的重要指标。这一“煞星”的出现,对预测非妊娠绒癌,即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原发性绒癌(甚至发生在男性睾丸或其他部位)有决定性意义。
雌激素——读过我写的故事的读者首先会想到卵巢的颗粒细胞瘤和泡膜细胞瘤,它们可以分泌高水平的雌激素,促成性早熟、子宫出血或者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其实,一些卵巢上皮性肿瘤也可以有此分泌现象。
雄激素——某些卵巢肿瘤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表现为女性性征的消退,如闭经、乳房和子宫萎缩等。继之,出现多毛、声音粗重、阴蒂肥大等所谓“男性化”性征,根源可究。巾帼可胜须眉,不可有须眉。
异位内分泌——女性生殖器官的多种肿瘤,都曾发现有这种副激素综合征。卵巢透明细胞癌、小细胞癌和大块外阴癌有时能分泌像甲状旁腺分泌的物质,或可引起血中钙高升;有的卵巢肿瘤居然能产生出甲状腺素造成甲亢,分泌胰岛素导致低血糖,真是无奇不有!
细心的读者会领会到,某些激素是某些妇科肿瘤的很有特异性的标志物,这对捕捉肿瘤是难得的线索。
关于肿瘤和激素还可以陈述的问题是激素也可用于治疗肿瘤,乃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法。雄激素治疗子宫肌瘤,在于对抗雌激素,以达到遏制肌瘤生长、减少子宫出血的目的。由于孕激素对增生的内膜有促转化作用,故而用来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和内膜癌,但须加大剂量,否则不足以克敌制胜。孕激素对卵巢上皮癌也有辅助治疗作用,可减轻腹水,可增加体重。孕激素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用的、明确有效的药物,我们曾有四次专门讲到内膜异位症,大家印象当不会淡漠。三苯氧胺是一种抗雌激素药物,较广泛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内膜癌等,功不可没。前面提到它还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一面,用时不可不考虑。也说明行医用药之复杂,绝不是一种药物、一种仪器、一种什么万能的东西可包打天下的。君以为如何?
—End—
摘自《妇科肿瘤的故事》,图文作者授权发布,谢绝转载。
编辑:李玲
郎景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