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评论
卯叔我有一个大伯,两个叔叔和一个姑姑。作为晚辈,我对上一辈及爷爷辈的感情生活了解不多,但大致脉络是知道的。因为姑姑只比我大十几岁,而从小我跟姑姑的关系最好,大伯和叔叔的事情,包括爷爷的事情都是听姑姑说的,所以非常可信。我小时候懵懂,长大后感情晚熟,一直觉得婚外情离我特别远,直到我自己有了婚外情,又看了一些书籍,结合自己家族的情况,才觉得冥冥中,一切皆有前缘。1、爷爷——革命时期的婚姻重组爷爷早年在老家是有家室的,后来投身革命,离家千里,慢慢在部/队有了身份,看上了奶奶。奶奶其实不愿意,但组织上找她谈话,说组织交给她的任务就是照顾好我爷爷。而彼时,爷爷在老家还有一个儿子。最后的结果是,爷爷离婚,娶了奶奶,并将老家的儿子接到了身边。婚后奶奶生了我爸爸,以及我的两个叔叔。因家里都是儿子,所以后来爷爷奶奶又领养了一个女孩——就是我姑姑。(姑姑并不知情。)爷爷的一生,经历了大风大浪,也算颇有成就,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但凡在职业生涯中表现突出的人,其感情经历并没有多少人在意。我不知道奶奶是否觉得自己幸福,但我想,一个黄花大闺女,也算是被小三了,然后嫁给了一个二婚,进门就当后妈,爷爷又大男子主义,脾气也大,肯定也受了不少委屈吧?姑姑常说,奶奶出身地主家庭,如果不是这样,爷爷的职业生涯肯定还能更进一步。可也许就是这样,才反映出爷爷对奶奶是发自内心的真爱吧。2、爸爸——丧妻后的续弦我爸爸是奶奶的头胎,颇受重视,但颜值却是家里男人们的地板砖,在兄弟几个中个头也最矮。爸爸早年当兵吃过不少苦,奶奶常说亏欠了爸爸,所以爸爸的婚事,爷爷奶奶都非常上心。可我母亲是个没福气的,因爸爸疑似不忠,母亲生闷气,在45岁时就因乳腺癌早逝,那时我刚上大一。后来父亲续弦,我有了个小我20岁的弟弟。我还记得母亲病逝后,在奶奶家,我无意中听到爷爷和爸爸的谈话,爷爷让他抓紧续弦,爸爸略推辞了下,爷爷就大发脾气,斥责他说男人怎么可以自己带着孩子过,总要有个女人。所以母亲去世不到三个月,爸爸就带回了一个女人,而我却是全家最后一个知道的。那段时间,爸爸和我继母如胶似漆,经常不在家,甚至有一天晚上我们家进了小偷,楼下的人报了警,我吓得瑟瑟发抖,警察过来后一直都联系不上我爸。男人真的是有了新欢忘旧人,那时的我真的很恨,很鄙视爸爸,所以我找到工作后就早早离家,独立生活了。3、大伯——成功人士的光环我一直觉得大伯是最不像我们家人的人,因为他从事艺术工作,很有些仙风道骨的意思,且在他的领域内颇有建树,我小时候一直很崇拜他。所以也不难理解,他一定会有很多仰慕者,有婚外情也不稀罕。大伯的婚内婚外颇为和谐,彼此共存。我想大概是因为大伯娘婚后虽没有再工作,但育有一儿一女,又辛苦操持家务,家里家外从未出错。男人嘛,如果家庭稳固,自然没必要离了再结,况且离婚有损社会地位。转折发生在几年前,大伯突发中风,半身不遂,虽然后期恢复得不错,但右手不行了,步履也蹒跚,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致命打击。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情人,所以大伯这一病,情人算是直接出局了,大伯娘全盘接手。或许到这时大伯才明白什么是夫妻,什么是后盾。同时,我也明显感觉到了大伯娘的扬眉吐气,不再似以前低眉顺眼。或许也是因此,她才不离不弃,尽心尽力照顾大伯吧。4、三叔——体贴小男人的悲剧三叔身材瘦长,气质忧郁。他的第一段婚姻在我堂弟读小学时就解体了。彼时他跟着一个比他大的女人做生意,又为了这个女人,抛妻弃子,体制内的工作也辞了,本以为可以实现财务自由,结果钱没挣到,婚离了,最后还是以分手收场。之后,经爷爷安排,三叔在老家又找了个体制内的清闲工作。又找了一个比他小20岁的女友,可爷爷不认可,两人就没有领证,只是同居,并生了一个女儿。但是,这么大的年龄差,甜蜜几年后,三叔就廉颇老矣,加上不是特别有钱,还跟我爷爷奶奶一起住,自然拢不住年轻人,所以没多久小女友就借口外出打工,一去不返,只留三叔一人独自抚养女儿。后来三叔身体不好,早早办了内退,就守着我奶奶和他女儿寂寞度日。5、小叔——美满家庭的真相我一直以为,在我们家,我小叔的家庭是最美满的。在我自小的记忆中,小叔和婶婶就是浓情蜜意的,当着家人的面婶婶就可以坐在小叔腿上撒娇。他们有一个儿子,也是时时跟在爷爷奶奶身边,颇为得宠。小叔和婶婶都是教师,工作稳定,受人敬仰。后来,小叔辞职去深圳闯荡,他们一家就在深圳定居了,只在过年时,才得以见面。这么多年,两人表面上也一直是琴瑟和鸣。直到我都三十多岁了,才从姑姑嘴里得知,小叔早有一个婚外恋人,还带到过老家,姑姑也见过。我当时就震惊了,如果不是姑姑亲口所说,我根本就不会相信。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很大,让我意识到就算是婚姻幸福,也丝毫不耽误男人在外面莺莺燕燕,只要隐瞒得好就成。至今我也不清楚,婶婶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无视,反正看他们的表现跟以前相比没有丝毫改变。小叔气质儒雅,身形高大,又常年健身,身材保持得很好,对人也大方,倒是优质的男人。所以小叔的情人或许是对他有真感情的,不然也不会跟到现在。6、姑姑——这才是幸福其实,我最佩服的还是我姑姑。姑姑离过婚。前姑父高大英俊,但是好吃懒做,姑姑果断止损,成为我们家第一个离婚的人。姑姑在第一段婚姻中没有子女,怀过一次,但因为是葡萄胎做掉了。我觉得姑姑挺牛的一点是,把想睡她的男人变成了自己的老公。现姑父相貌平平,但人特别踏实肯干,最主要的是对姑姑特别好,关键是这种好,不是跪舔、无条件无底线的好,而是特别包容和理解的好。姑姑家婆媳关系也处理得好,她婆婆特别支持她做自己想做的事。虽然家庭不是很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7、我——自我反省最后,再说说我自己。我结婚9年,有个事业型老公,一儿一女,与公婆同住。我们是奉子成婚。前期我觉得我爱老公比老公爱我多。但是老公脾气暴躁,经常不知为何就大发雷霆,也不体贴,加上后来我与公婆也有了些摩擦,失望一点一点累积,慢慢消耗掉了感情。渐渐地,他在家里除了对着孩子,也越来越难有一丝笑脸。我常常在心里幻想我们离婚,甚至在想孩子要怎么分,财产要怎么分,我能不能过好离婚后的生活。后来,身边有个蛮符合我审美的男士撩我,不出意外的,我出轨了,而且现在有越陷越深的趋势。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试图给自己找一个理由,于是我回顾了一下我的原生家庭。我知道会有很多朋友喷我说,不要什么都拿原生家庭说事。当然,我非常认同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在成人后,你应该有摆脱原生家庭束缚的意识和能力。而要解决一个问题,你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找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这不是你的错》,突然意识到,我在无意中认同和继承了前辈们的做法,也许这种出轨的因子根本就是在基因上融入了我的血液。我的爷爷、大伯、叔叔们,都有类似的感情生活经历,而唯一收获幸福的姑姑,却跟我们家族没有血缘关系。我的这种发现和认知,也许会有大量的人不认同,但我是认可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常常在想,我追求的是爱情,还是爱情的感觉?我爱上的也许是婚外的他带给我的美好的性,以及关爱的感觉,或许换个人也可以,不一定就非要是他。但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是否可以承受这种代价?还是我的婚姻尚有再努力维系的可能?我有些混沌了,自己目前的认知和能力还远远不足,我需要更专业和客观的帮助。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是不是应该首先接纳这样的自己,跟我爸和解?还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一切交给时间,顺其自然?或许卯叔可以给我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谢谢!
卯叔评论:
我认识一副部/长,他有一次(十年前)曾经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过:我看我是没有办法做正职的了。我研究过那些做正职的,几乎都换了夫人(那时周某康、刘某军等风头正旺,我们的正部/长也是换了新妻后转正),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他们更有激情,生活需要激情,革命工作也需要激情。唉,大概像我这样按部就班的,缺的就是这个激情。
本来我们想劝导他的,但竟想不出一句恭维的话。
一个大单位里,一把手的工作,对内可以交给二把手,所以二把手又称为“常务”,对外是绝不可以假手于人的,因为对外工作是“内外能量交换”,需要一把手做整体上的判断和决断,如果决断错误,那么整体都将受到巨大牵连。在防御上,要防别人进犯;在合作上,要互利共赢并且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主动、有利位置。最关键的是在对上,单位对上,只能是一把手负责;上对下,找就找一把手。
所以决断力,担当与豪情,在某种程度上的“侵略性”,其实都是一把手需要的特性。
而那位副部/长,秘书出身,具有更多的“管家婆”特性。
所谓成也萧何,“盖”也萧何,他无法突破自己的天性,也就无法突破那个“盖”。
那么我们能说当正职也是遗传的吗?
显然不能这么说。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一个人具备那样的天性(比如更有激情),通过教育进入到一个合适的平台,那个平台的一把手更需要他这种特性的人,于是他就上去了。
回到女主家族的婚外情问题。
女主的爷爷,毫无疑问,定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有追求自由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反抗精神我认为不仅指的是文化熏陶出来的特性,也有基因上的特性,就好像小白鼠一样,有些小白鼠安安静静,你碰它它就躲,而有些小白鼠很活跃,你碰它它就炸毛要咬你。
女主家庭的这种基因特性,在战乱年代,“老子不服,闹革命去”,这是女主爷爷的选择。在和平年代,血液里自带的激情,就表现为求新,求变,求平等,求自由,而这与婚姻的安稳与平淡,是背道而驰的。
但这也只说明,天生更有激情的人,容易出轨,而不必然出轨。
因为还有环境和文化的约束。
比如解放后,女主爷爷也没有出轨吧?敢,这就属于小资产阶级趣味,是要被无产阶级批斗的。
但改革开放后,大环境又不一样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很难防得住血液里的“蠢蠢欲动”。
“我天性就这样子,我也没办法啊!”是不是就变成出轨有理了呢?
我认为不是。这就是二零一二年之后,中国在倡导的“新文化”。
所谓“新文化”,是旧文化,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一个信上帝,一个信自己。
信上帝,只要不做得过分,将来灵魂都能得到救赎——所以西方追求自由与平等,反正最后有上帝兜底。有人兜底,就好像家庭优渥的孩子,随便作点没关系。没人兜底的,就好像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信自己,灵魂怎么安放呢?死后跟祖宗一起,同时需要后代来延续香火。
死后跟祖宗在一起没问题,但是得有一个“有颜”和“无颜”的问题,我们看宫斗戏,常听到台词“无颜见列祖列宗”,这种台词是不可能出现在西方剧里的,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
要“有颜见”,就要香火永续。
香火永续,不是那么好实现的。
做人要有德行,有善行,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积福,子孙永续,用广东话来讲叫做“好阴功”;相反做伤害别人的事,就是损阴功了,将来会遗害子孙。所以对那种飞来横祸的,广东人会说“真系冇阴功啰”,就是说那人因为祖上没阴功,不能荫蔽后代,所以他遭到了横祸。
卯叔家族几百年来的迁徙路线,大概是从江浙-湖南-广东-广西这样来的,因为我们家供奉的祠堂,叫“吴兴堂”(吴兴在江浙),我爸爸往上的各辈,又都说粤语,所以我推测是这样。我想说的是,我家香火台堂位的对联就是:
“神恩浩荡如山重,祖德渊源似海深。”
(↑↑卯叔家老宅的香火台)
开句玩笑说,“祖德”二字,从小就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从小父亲就教育,不要做损阴功的事,将来无颜见祖宗;母亲则教育,做人要凭良心。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说实话,我觉得自己也挺有“激情基因”的,但是,不敢放纵啊!我怕“冇阴功”,损祖德,遗害子孙,将来无颜见列祖列宗。
这一些,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改革开放后这些文化传统成了自由选择,二零一二后,我的理解是,这些可以倡导并且需要倡导。
“家风”嘛!
追本溯源,家风不都来自传统文化么?传统文化的根子在哪?在易经,易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四个字:
生生不息。
西方宗教文化的思想是什么?
得到救赎。
谁高谁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到女主的问题。
从出轨追溯到基因,从基因追溯到文化,从文化去思考繁衍与传承,以及人生的意义。
我觉得追求活在当下的话,可以自由一点,放纵一点,同时呢,找一个宗教来信仰,宗教是用来安放孤魂的。
选择生生不息、希望自己的基因能代代传承下去的,那就得更加自律,负重前行。
两种选择,百年之后,选择上帝的,连同子孙后代,大概率的就真见上帝去了;选择见列祖列宗的,大概率的儿孙满堂。
大概这就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根本逻辑吧。
出轨对不对,好不好,有条件的做不做,做多少,既在自己的血液里,也在自己的心里,关键还是在心里,因为血液里的冲动,可以通过心里的信仰来加以抑制。
你愿意信仰什么呢?
补充:女主算是红色家庭,爷爷官至正厅级,后来便一代不如一代了,尤其女主和三叔这两支,女主和父亲因财产原因隔阂很深(父亲侵吞了女主母亲的遗产),过年过节,女主去看父亲,父亲却说:“以后不要来了。”——这是三代以内眼见的问题,是不是很让人深思呢?
PS:
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观看新榜对卯叔年的总结。欢迎大家转发朋友和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