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层细胞疾病(GTD)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其共同特征为滋养层细胞异常增生。患者血清和尿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含量高于正常妊娠,可作为临床诊断随访观察和评价疗效的辅助指标。
一、葡萄胎
葡萄胎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可发生于育龄期的任何年龄,以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女性多见,这可能与卵巢功能不足或衰退有关。本病发生有明显地域性差别,欧美国家比较少见,而东南亚地区的发病率比欧美国家高10倍左右。该病在我国亦比较常见,发病率为1/次妊娠。
(一)病理变化
葡萄胎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若所有绒毛均呈葡萄状,称之为完全性葡萄胎;部分绒毛呈葡萄状,仍保留部分正常绒毛,伴有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器官者,称为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葡萄胎。绝大多数葡萄胎发生于子宫内,个别病例也可发生在子宫外异位妊娠的所在部位。
肉眼观,病变局限于宫腔内,不侵入肌层。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有蒂相连,形似葡萄。
镜下,葡萄胎有以下三个特点:①绒毛因间质高度疏松水肿,黏液变性而增大;②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或见少量无功能的毛细血管,内无红细胞;③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增生,增生的细胞包括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和细胞滋养层细胞,两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存在,并有轻度异型性。滋养层细胞增生为葡萄胎的最重要特征。
细胞滋养层细胞(朗格汉斯细胞)位于正常绒毛内层,呈立方或多边形。合体滋养层细胞位于正常绒毛的外层,细胞体积大而不规则。正常绒毛在妊娠3个月后,滋养层细胞仅剩合体滋养层细胞,而葡萄胎时这两种细胞皆持续存在,并活跃增生,失去正常排列,呈多层或成片聚集。
(二)临床病理联系
患者多在妊娠的第11~25周出现症状,由于胎盘绒毛水肿致子宫体积明显增大,超出相应月份正常妊娠子宫体积。因胚胎早期死亡,虽然子宫体积超过正常5个月妊娠,但听不到胎心,亦无胎动。由于滋养层细胞增生,患者血和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明显增高,是协助诊断的重要指标。滋养层细胞侵袭血管能力很强,故子宫反复不规则流血,偶有葡萄状物流出。
(三)诊断、治疗及预后
葡萄胎经彻底清宫后,绝大多数能痊愈。约有10%患者可转变为侵蚀性葡萄胎,2%左右可恶变为绒毛膜上皮癌。因葡萄胎有恶变潜能,应彻底清宫,密切随访观察,定期监测血清hCG。
伴有部分性葡萄胎的胚胎通常在妊娠的第10周死亡,在流产或刮宫的组织中可查见部分胚胎成分,其生物学行为亦和完全性葡萄胎有所不同,极少演化为绒毛膜上皮癌。
二、侵蚀性葡萄胎
侵蚀性葡萄胎为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之间的交界性肿瘤。侵蚀性葡萄胎和良性葡萄胎的主要区别是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引起子宫肌层出血坏死,甚至向子宫外侵袭累及阔韧带,或经血管栓塞至阴道、肺和脑等远隔器官。绒毛不会在栓塞部位继续生长并可自然消退,和转移有明显区别。
镜下,滋养层细胞增生程度和异型性比良性葡萄胎显著。常见出血坏死,其中可查见水泡状绒毛或坏死的绒毛,有无绒毛结构是本病与绒毛膜上皮癌的主要区别。大多数侵蚀性葡萄胎对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三、绒毛膜癌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是源自妊娠绒毛滋养层上皮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少数可发生于性腺或其他组织的多潜能细胞。绝大多数与妊娠有关,约50%继发于葡萄胎,25%继发于自然流产,20%发生于正常分娩后,5%发生于早产和异位妊娠等。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女性为高危年龄,发病和年龄密切相关提示该肿瘤较可能发生自非正常的受精卵,而不是来自绒毛膜上皮。
(一)病理变化
肉眼观,癌结节呈单个或多个,位于子宫的不同部位,大者可突入宫腔,常侵入深肌层,甚而穿透宫壁达浆膜外。由于明显出血坏死,癌结节质软,暗红或紫蓝色。
镜下,瘤组织由分化不良的似细胞滋养层和似合体细胞滋养层两种瘤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两种细胞混合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偶见个别癌巢主要由一种细胞组成。肿瘤自身无间质血管,依靠侵袭宿主血管获取营养,故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出血坏死,有时癌细胞大多坏死,仅在边缘部查见少数残存的癌细胞。癌细胞不形成绒毛和水泡状结构,这一点和侵蚀性葡萄胎明显不同。除子宫外,和葡萄胎一样,异位妊娠的相应部位也可发生绒毛膜癌。
(二)扩散
绒毛膜癌侵袭破坏血管能力很强,除在局部破坏蔓延外,极易经血道转移,以肺(90%以上)最常见,其次为脑、胃肠道、肝和阴道壁等。少数病例在原发灶切除后,转移灶可自行消退。
(三)临床与病理联系
临床主要表现为葡萄胎流产和妊娠数月甚至数年后,阴道出现持续不规则流血,子宫增大,血或尿中hCG显著升高。血道转移是绒毛膜癌的显著特点,出现在不同部位的转移灶可引起相应症状。如有肺转移,可出现咯血;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瘫痪及昏迷;肾转移可出现血尿等症状。
绒癌是恶性度很高的肿瘤,治疗以往以手术为主,多在1年内死亡。自应用化疗后,大多数患者可治愈,即便已发生转移的病例治愈率可达70%,甚至治愈后可正常妊娠。
四、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源自胎盘绒毛外中间滋养叶细胞,相当少见。
(一)病理变化
肉眼观,肿瘤位于胎盘种植部位,呈结节状,棕黄色,切面肿瘤侵入子宫肌层,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肌层的浸润程度不一,少数情况下,肿瘤可穿透子宫全层。一般无明显出血。
镜下,在正常妊娠过程中,中间型滋养叶细胞的功能是将胚体固定在肌层表面。当中间型滋养叶细胞呈肿瘤增生时,浸润的方式和胎盘附着部位的正常滋养叶上皮相似,仍然位于滋养叶上皮生长旺盛的典型部位。一般无坏死和绒毛。与绒毛膜上皮癌不同的是,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由单一增生的胎盘中间滋养叶细胞组成,而绒毛膜上皮癌由两种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多数中间性滋养叶细胞胎盘催乳素(HPL)阳性;而仅少部分细胞hCG阳性。
(一)临床病理联系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虽然在局部呈浸润性生长,但一般较局限,临床表现多为良性,10%的病例可发生转移,偶致患者死亡。若HCG持续阳性,则预后和绒毛膜上皮癌相似。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