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人物专题—林巧稚
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著名医学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最美奋斗者,她把一生献给了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她被称为是“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外国人亲切地称她为“中国的圣母玛丽苏”。她就是——林巧稚
命运转折,开启从医之路
年12月,林巧稚在福建鼓浪屿出生。她的父亲早年留学新加坡,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归国华侨,林爸爸思想开明,因此林巧稚没有像其他女孩那样早早嫁人,而是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哥哥一起学习英文,上学读书。5岁母亲患宫颈癌去世,丧母之痛,让林巧稚从小就立志学医,减轻病人的痛苦。
年,林巧稚考入协和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荣获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是首位获得该荣誉的女性,毕业后林医院工作,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在旧中国,生孩子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当时婴儿的死亡率高达16%,产妇的死亡率也有1.5%。林巧稚不忍心产妇们继续在接生婆们不够科学的助产方式下挣扎,为了向“妇女不能持刀”的陈腐观念挑战:为了那些苦难中的中国妇女,也为了在无奈中死去的母亲:她选择了当时被许多人所鄙薄的妇产科。她希望能让同胞姐妹们都意识到科学生产的重要性。
年底,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愤然离去,在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接诊上万余人,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年,中医院——医院建成,林巧稚担任第一任院长,林巧稚长期从事妇产科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擅长疑难病例的诊断与治疗,为千千万万母亲和婴儿的健康和幸福献出了毕生精力。
溶血疗法,开拓创新
年,林巧稚收到了一位叫焦海棠女士的来信。信中写道:
“前四胎都没有活成,其中三胎都是在出生之后不久就夭折了,求求您了林医生,救救我这个苦命的女人,救救我腹中的儿吧。”
根据焦海棠在信中的描述,林巧稚初步判断是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在当时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这种病存活的概率几乎为零,在国内还没有任何记录,国外也非常的罕见,说白了就是无治之症。
在日复一日的攻坚后,林巧稚想到一个非常创新但又很冒险的方案,那就是“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人做过,更不用说是放在一个新生婴儿的身上进行,尽管困难重重,林巧稚依然坚定采用“换血疗法”,她说:“我不能看着孩子在我手中夭折。”
她每分钟给孩子抽血,然后又把她自身的血抽给孩子,因为孩子太小了,所以这些操作都要非常的准确,每一分钟抽15毫升,输入8毫升,每一滴血量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可以说这个孩子的生命是在一分一秒中度过的。最终救下孩子的命,开创了中国第一例换血成功的案例,为推动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教授在这次拯救婴儿的过程中,展现高超的医学水平和不断创新的医学品质,深深地折服了医院妇产科的医师同仁,为她赢得了“医学圣手”的美名。后来也就是凭借着“换血疗法”挽救了无数得了溶血症婴儿的生命。
先生长逝,千古流芳
她,巾帼不让须眉,成为我国医学界一面不倒的旗帜,用双手托起千万新生命。她,满怀报国之志,无论是山河飘摇时,还是艰苦条件下,都以精湛的医术和博大的爱心,为同胞治病救危。新中国成立后,年已半百的林巧稚怀着无比兴奋激动的心情,投入到了祖国医疗事业的建设当中。她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及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年还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她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由她指导、宋鸿钊教授研究的《绒毛膜上皮癌和葡萄胎的诊断处理》这一课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她攻克的“新生胎儿溶血症”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她培养的学生遍布于中国各地。她的原则是看病不看人,不管是谁,都一样的尽心尽力。
她还主编了《妇科肿瘤》等学术著作,以及《家庭卫生顾问》《育儿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她非常注重临床实践,在国内外已经享有盛名之后,仍不脱离临床第一线。在科研上,她勇于实践,勤于总结,并力求做到一丝不苟。为了得出中国妇女骨盆尺寸的正确数值,她亲自查阅上万份病历,而不叫助手代理。
医院的规定,更为了医学救人,林巧稚一生没有结婚,膝下无儿无女,但是她却被人称为是“万婴之母”。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林巧稚医术的肯定,还是对她的信任和敬佩。
她走后,只留下了一份份手写病历,一件件听诊器、药箱和电话,无一不诉说着先生爱国爱民的赤胆忠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情。
★
部分引用来自
《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林巧稚》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