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医学免疫学
掌握:组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细胞和分子;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固有免疫系统的识别机制;PRR、PAMP的概念。
熟悉:吞噬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机制;NK细胞识别自身和非己的分子机制;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了解:树突状细胞、NKT细胞、γδT、B1细胞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信号转导型模式识别受体(TLR,NLR,RLR);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01
固有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机制
模式识别受体(PRR):是指广泛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胞内器室膜上、胞浆和血液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外来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畸变和衰老凋亡细胞某些共有特定模式分子结构的受体。可分为胞膜型PRR、内体膜型PRR、胞浆型PRR和分泌型PRR。
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且对病原体生存和致病性不可或缺的特定分子结构,是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配体分子。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一.巨噬细胞:
寿命长,达数月;体大多形性;胞浆富含溶酶体
巨噬细胞功能:
1.吞噬杀伤病原体(内吞或巨胞饮):①氧依赖性杀菌系统(ROI和RNI)和②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酸性pH、溶菌酶、防御素等)
2.杀伤靶细胞
3.参与炎症反应
4.加工、提呈抗原
5.免疫调节作用
二.中性粒细胞:
产生速率高,存活期短,更新快。
初级颗粒:较大,含MPO、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
次级颗粒:较小,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等。
杀菌系统:①氧依赖性②氧非依赖性③MPO
三.树突状细胞(DC)
1.经典DC(髓样DC/cDC):处理加工提呈抗原,诱导和启动免疫应答。
①未成熟DC(朗格汉斯细胞[LC]、间质DC):主要存在于各组织器官。高表达PRR;具有很强的抗原加工能力;低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能力弱。
②成熟DC(并指状DC[IDC]):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DC。有更多树突状突起;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社区和加工抗原能力弱;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有效提呈抗原和激活T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
2.浆细胞样DC(pDC):来源于淋巴样前体,几乎不表达髓样标志,在成熟的各个阶段几乎无吞噬和吞饮功能,能加工提呈抗原;被病毒等诱导活化后快速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主要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主要存在于胸腺。
3.滤泡DC(FDC):来源于间充质细胞,基本不具备抗原呈递能力,高表达FcR、CR;识别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参与体液免疫和维持免疫记忆。
02
习题
名词解释:
1.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种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2.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PRR):主要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膜表面的PRR称膜型PRR.存在于血清里的PRR称分泌型PRR。来自不同组织部位的同一类型固有免疫细胞均表达相同的PRR.具有相同的识别特性。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PRR不具识别多样性。
3.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属于模式识别受体的一种,人类TLR家族成员已确定的有10个,分布于不同的免疫细胞表面,不同的受体有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单选题:
1.固有免疫细胞不包括()
A.巨噬细胞
B.αβT细胞
C.γδT细胞
D.NKT细胞
2.化学屏障不包括()
A.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
B.汗腺分泌的乳酸
C.口腔中唾液链球菌产生的
D.胃液中的胃酸
3.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是()
A.甘露糖受体
B.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C.清道夫受体
D.细菌甘露糖
答案:BCB
问答题:
1.简述模式受体及其种类。
主要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膜表面的PRR称为膜型PRR,来自不同组织部位的同一类型的固有免疫细胞均表达相同的PRR,具有相同的识别特性。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存在于血清里的PRR称分泌型PRR,重要包括某些急性期蛋白如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和C反应蛋白,上述分泌型PRR能与病原微生物的甘露糖残基和磷酸胆碱结合,并通过激活补体产生溶菌和调理作用。
2.试述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1.组织屏障包括:①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②血-脑屏障;③血-胎屏障。
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及黏膜组织组成,在正常情况下能有效阻挡病原体侵人体内。
化学屏障指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有的多种杀菌、抑菌物质,这些物质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微生物屏障指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或分泌某些杀、抑菌物质的方式,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膜组成,其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
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组成,血-胎屏障不妨碍母子间营养物质的交换,正常情况下可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人胎儿体内从而保护胎儿免遭感染。
——
2
病理学
1.掌握慢性宫颈炎的病理形态特点。
2.掌握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IN)的概念。
3.掌握宫颈癌的病因、病理类型及特点、临床意义、扩散和转移。
4.掌握子宫体癌的病因、病理类型及特点。
5.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6.掌握卵巢肿瘤(囊腺瘤、囊腺癌、畸胎瘤)的病理类型及特点。
01
重点
1.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IN):是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的统称,好发于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接移行处。显微镜下根据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层的度将CIN分为三级,分别为CINI,CINⅡ和CINⅢ。其中,CINI指宫颈上皮异型增生不超过黏膜下1/3,又称为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Ⅱ指宫颈上皮异型增生不超过下2/3,又称为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Ⅲ指异型增生上皮超过下2/3。在广义上CINⅢ包括宫颈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但原位癌不仅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定内涵,且在治疗和预后上与狭义的CINⅢ(重度不典型增生)也有所不同。
2.子宫颈原位癌:指子宫颈被覆上皮呈异型性增生,而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子宫颈黏膜上皮全层,但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
3.子宫颈上皮内肿瘤与子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宫颈上皮异型增生可演进为子宫颈原位癌,甚至进展为浸润性宫颈癌。但并非所有子宫颈上皮异型增生均必然发展为子宫颈癌,因为癌前病变具有可逆性和进展性,主要取决于病变的程度。病变级别越高,其转化几率越高。因此必须及时治疗癌前病变,防止病变进一步演变。
4.宫颈癌的病理类型
(1)大体类型:分糜烂型、外生菜花型、内生浸润型、溃疡型。
(2)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居多,其次为腺癌。其中鳞状细胞癌分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前者指癌细胞浸润至基底膜下5mm内,后者指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
5.宫颈癌的扩散和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癌组织向上浸润整段子宫颈,但很少侵犯子宫体,向下可累及阴道穹窿及阴道壁,向两侧可侵及宫旁及盆壁组织,晚期向前可侵及膀胱,向后可累及直肠。
(2)淋巴道转移:是子宫颈癌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转移途径。癌组织首先转移至子宫旁淋巴结,然后至闭孔、髂内、骼外、骼总、腹股沟及骶前淋巴结,晚期可至锁骨上淋巴结。
(3)血道转移:较少见,晚期可经血道转移至肺、骨及肝。
6.子宫体癌的病理类型
子宫体癌中最常见的是来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如下:
(1)大体形态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分弥漫型和局限型。
(2)组织学类型:以腺癌居多,而且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以高分化腺癌多见。在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中,若伴有良性化生的鳞状上皮,称腺棘癌;腺癌伴有鳞癌成分则称腺鳞癌。
7.葡萄胎(hydatidiformmole):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大小不等的葡萄状物,有蒂相连,内含清亮液体。镜下见绒毛滋养层细胞(包括合体滋养层细胞和细胞滋养层细胞)增生,并有轻度异型性,间质高度水肿,血管减少或消失。分完全性葡萄胎和不完全性葡萄胎,前者指所有绒毛均呈葡萄状,后者指部分绒毛呈葡萄状,仍保留部分正常绒毛,伴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器官。
8.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主要异同点
9.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与卵巢粘液性囊腺瘤的异同点
02
难点
1.宫颈CINⅢ、原位癌、原位癌累及腺体和早期浸润癌区别:宫颈CINⅢ说明宫颈被覆上皮间变细胞超过黏膜层下2/3以上,仍可见最表层保存正常或角化不全的上皮。原位癌,广义上说属于CINⅢ范畴,但原位癌在病理上有其特定内涵,特指间变上皮细胞占据黏膜上皮全层,而基底膜保持完整。原位癌不仅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定内涵,且在治疗和预后上与狭义的CINⅢ(重度不典型增生)也有所不同。原位癌累及腺体仍然属于原位癌的范畴,但癌细胞沿基底膜通过宫颈腺口累及子宫颈腺体,仍保持腺体基底膜完整性。宫颈早期浸润癌,是原位癌进一步发展破坏了黏膜层的基底膜,癌组织向下和周围扩展,但浸润范围较小。一般地说,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宽度不超过7mm。超越上述范围称浸润癌。
2.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形态上不同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腺上皮细胞有异型性,但这些腺体是非肿瘤性腺体,表现在腺体排列上还比较规律;腺管大小、形状有一定变异,但腺上皮细胞核排列极向基本一致,可见核分裂,而不出现病理性核分裂,不见肿瘤性坏死;腺体虽然比正常时密集,但仍保存宫内膜间质成分。而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的腺体是肿瘤性腺体,腺管排列拥挤、紊乱;腺上皮增生,层次增多,向腺腔内形成短乳头;腺上皮增生穿过基底膜向腺体外出芽分支形成分支管状结构,腺体结构可不完整,如出现不规则腺管和实性条索;腺腔内或腺体间可见坏死细胞碎片;腺上皮细胞极向消失,核异型性明显;肿瘤间质中,正常的子宫内膜间质减少或消失,癌组织周围呈反应性纤维组织增多。
3.卵巢交界性肿瘤与卵巢囊腺癌的界定:两者的界定主要基于有无间质浸润。卵巢交界性肿瘤无间质浸润,一旦有间质浸润,就应诊断为卵巢囊腺癌。
4.胎盘绒毛水肿与不完全性葡萄胎区别:胎盘绒毛水肿仅少数散在绒毛变性水肿,水肿的绒毛体积较小,仅绿豆大小,镜下见绒毛的滋养层细胞变性萎缩而不呈增生改变,绒毛内血管常保留。不完全性葡萄胎则表现为滋养层细胞增生,部分绒毛变质水肿,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或消失。
03
习题
1.子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是指:
A.宫颈上皮细胞鳞状化生
B.宫颈肥厚
C.宫颈糜烂伴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
D.宫颈息肉
E.腺体囊肿
答案:C
2.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浸润癌指:
A.癌组织突破宫颈上皮基底膜
B.癌组织浸润至基底膜下2mm内
C.癌组织浸润至基底膜下5mm内
D.癌组织浸润宽度不超过7mm
E.癌组织浸润至基底膜下5mm以上
答案:E
3.关于宫颈癌的扩散转移,下列错误的是:
A.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转移途径
B.血道转移可至肝和肺
C.常蔓延侵犯子宫体
D.肿瘤侵犯或压迫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
E.病人可出现血尿
答案:C
4.下列哪种疾病与长期过多雌激素作用可能无关?
A.子宫内膜异位症
B.子宫内膜增生症
C.子宫平滑肌瘤
D.子宫内膜癌
E.乳腺癌
答案:A
5.关于子宫内膜增生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增生
B.复杂性增生最容易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C.非典型增生最容易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D.单纯性增生和复杂性增生时腺上皮细胞无异型性
E.临床可表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答案:B
6.关于子宫内膜癌,下列错误的是:
A.腺癌最常见
B.腺鳞癌指腺癌伴部分内膜腺体鳞状化生
C.与雌激素长期作用有关
D.生长较缓慢,转移发生晚
E.患者多为绝经期和绝经期后妇女
答案:B
7.关于子宫平滑肌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肿瘤境界清楚
B.切面呈编织状
C.可发生黏液变性
D.常恶性变
E.肿瘤细胞异型性小
答案:D
8.女性,30岁,葡萄胎清宫术后半年血HCG水平再度增高,子宫腔内出现血块样结节,此结节最可能是:
A.葡萄胎
B.侵蚀性葡萄胎
C.绒毛膜癌
D.子宫体癌
E.子宫平滑肌瘤伴出血
答案:C
9.绒毛膜癌最常转移到:
A.肾B.肝C.肺D.肠E.脑
答案:C
04
名词解释
1.原位癌累及腺体(carcinomainsituwithglandulousinvovenent):属于原位癌的范畴,指原位癌的癌细胞沿基底膜通过宫颈腺口蔓延至子宫颈胶体内,取代部分或全部腺体,但仍未突破腺体的基底膜。
2.卵巢巧克力囊肿(chocolatecystofovary):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含暗褐色糊状陈旧性血性液体,似巧克力糊,囊壁内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或含铁血黄素沉着。
3.葡萄胎(hydatidifommole):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大小不等的葡萄状物,有蒂相连,内含清亮液体。镜下见绒毛滋养层细胞(包括合体滋养层细胞和细胞滋养层细胞)增生,并有轻度异型性,问质高度水肿,血管减少或消失。分完全性葡萄胎和不完全性葡萄胎,前者指所有绒毛均呈葡萄状,后者指部分绒毛呈葡萄状,仍保留部分正常绒毛,伴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器官。
4.侵蚀性葡萄胎(invasivenole):是胎盘绒毛的一种恶性病变。水酒状绒毛和滋养层细胞侵人子宫肌层内,肿瘤可出血坏死,甚至转移,儒下见增生的滋养层细胞具有一定异型性,绒毛间质水肿,血管减少或消失。
5.畸胎瘤(teratoma):为来源于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肿瘤,常常由两个或三个胚层的组织成分杂乱排列而组成,分成熟型(多为囊性,属良性)和不成熟型(多为实性或部分囊性,属恶性)。
6.Krukenberg瘤(Krukenbergtumor):胃肠道黏液癌侵及浆膜后可种植到卵巢,这种特殊类型的卵巢转移性肿瘤称Krukenberg瘤。Krukenberg瘤不一定都是种植性转移,也可通过淋巴道和血道转移形成。
文案:17级7班
编辑:17级7班
初审:陈秋敏
审核:李世阳
审核发布:丁小球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